一些被遺忘了的日本電影                                                                            2015 3                        號 外

 
 
 
 
最近在報章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到隨著時代轉變,觀眾看電影的口味也在變,不少以前很賣座,或口碑評論甚佳的作品,如今已無人記得。原來即使懷舊其實也是很片面的,連經典都有潮流起伏,想雷諾亞的《遊戲的規則》早在二三十年前一直與《大國民》同被視為經典中的經典,近年有點後勁不繼,已被小津安二郎的《東京故事》追過了。
 
我在那篇文章列出一些小時候印象深刻的外國電影,到如今依然不知道其英文片名是什麼,但我沒有舉出日本片的例子,而很多小時候聽過或看過的日本名片,如今也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我成長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片在香港都相當盛行,那時我天天都仔細看報章的電影廣告,所以即使電影從沒看過,卻記得它們的片名,日本片我父母就較少帶我去看,但不少名片我至今仍有印象,尖沙嘴漢口道和北京道交界的景星戲院就曾一度專門放映日本片。
 
 
像《手車伕之戀》(無法松的一生)當年就廣受好評,也是少數小時候看過的日本電影之一,主角是三船敏郎配高峰秀子,最記得結局時用了一種近似剪影技藝(大約是將人刪去樣貌服裝的細節,變成一個影子或卡通影像般),倒敘了主角生前勞碌靠拉車過活一生的重要時刻,相當動人,影片曾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但在香港,講到日本電影,即使日本電影史,現在還有人會提到這部電影和它的導演稻垣浩嗎?
 
                                                                                                                                                                                                                                                                                                                                                                                                                                                                 稻垣浩 (右) 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現在我們的熱情都放在小津甚至成瀨巳喜男的作品,稻垣浩似乎早被淘汰了,但他的確一度是炙手可熱的導演,特別擅長拍『時代劇』,我記憶中景星戲院曾放映過由他執導的史詩式大製作《日本誕生》。
 
 
還有《宮本武藏》、《忠臣藏》等,男主角都是三船敏郎,而每次演與他對峙的是當年也相當具名氣的鶴田浩二,當然這個名字現今已幾乎沒有幾多香港影迷會記得了。
 
                                                                                                                                                                                                                                                        鶴田浩二
 
另一部廣受好評的日本電影,曾聽過長輩們談論很多,但我沒有機會看過,片名叫《同命鳥》,是講一對聾啞夫妻在貧困的環境下互相扶持,堅毅地活下去,不知為甚麼這部電影總令我聯想到『小林』,一直以為或許它的導演是小林正樹(代表作有《人間的條件》、《切腹》、《怪談》等等),寫這篇文時在網上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是男主角的名字 —— 小林桂樹。
 
                                                                                                                                                                                                 同命鳥
 
另外有時看報章電影廣告得知其名,卻永沒機會看到的,就是那些注明『小童不宜』的日本片,像市川崑的《慾火痴魂》(鍵),還有《女經》等等,後者由三個短篇組合,主角有京町子、若尾文子和山本富士子,分別由吉村公三郎、增村保造及市川崑各執導一段,可以說是開六十年代風行一時,由幾個導演各拍一段小品合成的電影的先河,可幸這兩部片後來我都找到影碟來看,多少彌補了首映/重映時『未夠秤』的遺憾。
 
 
至於另一部口碑甚佳的《琴斷心聲》則絕對是老少咸宜了,它是講一個失明小男孩努力苦練小提琴,終於奏出一片天,和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同台演出,如此勵志,又有不少美妙動人的古典樂曲作配樂,家人當然推崇備至,希望啓發到我學拉小提琴的興趣,我記得片中那個失明的孩子演奏了 Boccherini 膾炙人口的 Minuet,不知是否受此片的影響,當時香港所有學小提琴的學生都必拉此曲目,童年時在上學放學途中不時從遠處的樓宇都會傳來小提琴樂聲拉奏此曲,可惜現時上 YouTube 都找不到這部電影的任何片段了。
 
 
還有一部日本電影令我印象難忘,是一部黑白片,連片名都忘記了,只記得是在旺角的大世界戲院看的,講一個人的身體隱了形,假如不是穿上衣服戴帽子面具等,就完全見不到軀體,確是很痛苦,也相當悲慘兼且相當恐怖,我第一次聽 Edith Piaf 的經典名曲 La Vie En Rose,就是這部電影裏改成日文版的插曲,當然不知道歌詞,卻一直記得那些發音,有點像是:see …… e e e la lu lee e e e, la bu lee e e e la bu lee e ……
 
但這究竟是一部什麼電影,導演主角是誰,可能永遠都是一個謎了。
 
                      我小時侯看的隱形人日本片就是這部1954年的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