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我看 Gay                                                     1997 6

 
 
 
我個人對 gay 電影、話劇,特別是本地製作那些,一向都沒有好感。正如張叔平說,香港那些 gay 製作,絕大部份是掛羊頭賣狗肉。Gay 人自己在 exploit gay,利用兩個男人接接吻,找個靚身材博出位的脫脫上身去賺取 gay 鈔票,這樣與何藩拍女人胴體給麻甩佬觀賞有何分別?
 
 
不過又不得不說,榮念曾、「進念」搞的那些算稍為好些,起碼他們不只是搬字過紙弄個男裝版肥皂劇,而能把 gay 的元素分拆,去抽象化、形式化、符號化、疏離化,總算有點藝術層次,不似其他渾水摸魚的,搬出從「進念」處仿來的幾下伎倆,企圖封住對戲劇閱歷較淺的觀眾把口。這些所謂前衛如何粗枝大葉、草率成軍暫且不提,最要命是他們的態度上、精神上其實和電視的婆媽戲、通俗劇同樣婆媽、低俗。
 
為什麼以同性戀為題材的電影和話劇,鮮有深刻的作品?而最諷刺的是,較似樣的《春光乍洩》,編導竟是由異性戀者去包辦?
 
張國榮、梁朝偉《春光乍洩》
 
最明顯的例子是白先勇,他在《孽子》前的著作,像《謫仙記》或《台北人》系列,絕大部份都是較高水準的文學作品。每一篇都流露出一股難以言喻的無奈與悲情,但一到直接描寫同性戀的《孽子》,就像個洩了氣的球,藝術境界無法與之前的作品相比。
 
                                                                               寫此文時《孽子》電視劇版仍未推出,它罕有地拍得很好
 
多年前我有一位華仁校友,成立一間叫「華生」的出版社,宗旨好像是要專門出版華人同性戀書籍,他寄了多本給我,可能是希望我在媒體上推介。那些書的設計和排版皆具心思,內容我大約翻過,總覺得這些小說、故事的作者都太自我中心,將個人的痛苦、不幸、得失看得太重,缺乏客觀、深度,無力將個人的感嘆提升至人類共通之哀愁。
 
 
反觀以前的同性戀作者,像田納西威廉斯 (Tennessee Williams),把他的同性戀情意結,投射在他劇本中的女性角色,寫下了一連串不朽的劇作。還有那些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對白,像那句經典的 ”Whoever you are, 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及傳世的女主角,像《慾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的白蘭茲、《夏日煙雲》(Summer and Smoke) 的愛瑪、《豪門巧婦》(Cat On a Hot Tin Roof)的瑪姬、《愛君風流》(Sweet Bird of Youth) 的亞歷山打 —— 她們每一位都有著無可比擬的悲劇性及震撼性。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中 的 Blanche                                                                                               《Summer and Smoke》中的 Alma
 
相對之下,近年擺明車馬的同性戀電影戲劇,香港的不用提,就說外國 aids gay 戲,與田納西威廉斯近乎「詩」的境界,相距實在太遠了,是什麼原因?
 
                                                                                 《Cat on a Hot Tin Roof》中的 Maggie                                                                                        《Sweet Bird of Youth》中的 Alexandra 在寫支票
 
我想,很多時偉大的作品都是在痛苦中孕育出來的,現今的同性戀作者在思想開放自由的藝術文化界,無論在生活上或作品中都再無必要隱瞞自己的性取向,不似他們的前輩所處的那個封閉、保守的年代,不得不將自己的思維、壓抑、慾念、苦悶,進行「藝術加工」,以暗示、象徵、隱喻種種手法,投射在字裏行間,因而有一種朦朧的魅力,擦出藝術的光輝。
 
現在的同性戀作品,一切都來得那麼直接,也因而少了那份餘韻和曖昧。現在這些作者無法感受到他們前輩所受到的壓力,這是他們幸運一面,同時不幸地,他們亦無法寫出他們前輩作品那份深刻的悲情。
 
 
後補 (circa 2009)
最近在地鐵看到即將又再重演的話劇《孿到爆》的燈箱廣告,焦點是男主角塗上面膜的硬照。唉,面膜,面膜,又是面膜!用面膜去營造一個喜劇/搞笑的視覺效果,從荷里活上世紀三十年代,到多年前楊凡作品《祝福》裏面的鄭裕玲,以至現時這部話劇,依然樂此不疲在 recycle ,我不禁懷疑今次這班創作人的想像力和創意是貧乏到哪一個地步?《孿到爆》是一部以「gay」為題材的舞台演出,而  gay 男塗面膜不早已是一般人心目中的「想當然」?是 cliche中的 cliche?用此陳腔濫調去做主打宣傳,我想的是:買票看是否浪費時間?政治正確與否倒是次要了。
 
 
其實我在劇團仍未有資金登地鐵廣告時,已看了它的初演,真的是很不錯的小品,絕不止「塗面膜」水平。也許今次投資了這樣大的宣傳費(相對於一個小劇團來說),就不能再冒險,一定要抓到最多觀眾;而「最多」通常不就等同「最低」?每個人每件事說到底都有其苦衷,也許我還是要學習多些體恤,多些包容。
 
 
 
相關參考:The Boys in the Band (1970) 100% 同性戀題材電影--- 序幕, 劇中人物 (主角Harold 除外) 相繼出場 (優酷)
                       The Boys in the Band (1970) 100% 同性戀題材電影 --- 主角Harold 的惡魔式驚嚇亮相 (優酷)
 Myra BreckinridgeMae West 出場 - 她演荷里活首席星探,她辦公室坐滿了等待「面試」的壯男 (土豆)
  被眨為有史以來最劣的電影之一Myra Breckinridge的經典「體檢」場面 - 雄性驕橫的一次徹底摧毀 (youtube)
 Sweet Bird of Youth(1962) - Geraldine Page 演繹Tennessee Williams 筆下最 desperate 的女人,包保你大開眼界,對手是Paul Newman (56) (附英文字幕)   
  請繼續 enjoy Geraldine Page離塲前最後重量級一擊(56) (附英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