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D / 爛撻撻         19801  

 

 

 
在香港﹐有一個形容詞/名詞﹐叫做爛撻撻﹐近年來相當普遍被大眾運用﹐有些人更貪得意﹐把它音譯成英文﹐然後取其 initial﹐稱之為 LDD 
 
爛撻撻是形容社會上某種人擺出來的型、格、款。像許鞍華或者未去意大利留學之前的林年同﹐就頗具 LDD 的味道。不過﹐有爛撻撻或 LDD 味道及氣質的人雖然在社會各階層都能找到﹐但他們不可以算是真正的 LDD﹐像上文所說﹐他們只是具有爛撻撻或 LDD 某些味道及氣質而已﹐真正的 LDD﹐就是說﹐能真正集體地內外都貫徹 LDD 精神的﹐差不多是來自同一階層﹐他們就是處於社會中下層的藍領勞工青年。 
 
這些青年大都出自貧苦家庭﹐他們被本身的天資、性格所限﹐戰勝不了環境﹐做不成苦學成功的高材生﹐於是在接受過基本教育之後﹐很多時未成年就已經要出來社會謀生﹐幫補家計﹐他們有些會被社會不良風氣沾染﹐加入犯罪集團﹐撈偏門。其他的多半是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工作﹐像機器仔、五金、塑膠師傅、車房仔、打鐵仔、各種電器修理員、三行工人、地盤工人、搬運工人等﹐這些就是構成 LDD 王國的主要成員。 
 
不過﹐有一點我要預先聲明﹐不是所有藍領勞工都是 LDD﹐那些工作勤奮、力爭上游、努力儲老婆本﹐公餘仍不忘上夜校進修的有為青年就不會做 LDDLDD 未必作奸犯科﹐但通常都不能絕對安分守己﹐他們多少有著青年人共通的反叛精神﹐不滿現實﹐他們會作有限度的放縱﹐對各種事物都表現得有點不在乎。他們不屑效法政府大力宣傳的健康上進青年形象﹐又覺得參加社區中心各種康樂活動「戇居」和缺乏刺激。不過無論他們有正當職業﹐抑或鋌而走險﹐加入黑社會做世界﹐他們基本上都是接受現有的社會制度﹐或者可以說﹐他們根本是需要依附這個社會制度或其漏洞去生存。 
 
LDD 有沒有一個共通﹐可以印證得到的形象﹖他們的所為其實很有特色﹐首先﹐他們完全把粗言穢語視作正統中國語言一部分﹔所以他們毫無顧忌﹐在巴士、餐廳、舞場、茶樓、戲院、球場、波樓﹐甚至姻緣道﹐都照樣大聲講粗口﹐也許只有當他們遇到像錢瑪莉那類女人時﹐才會稍為約束一下自己的言語。 
 
隨著香港工業日益發達﹐勞工階級的收入也跟著充裕﹐每個月拿到一份話多不算多、話少又絕不少的薪水﹐LDD 通常不會訂下什麼長遠的計劃﹐只是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情﹐分分鐘可以面不改容、毫不吝嗇地把人工揮霍﹔經過一天的辛勞﹐他們要好好去享受人生﹐發洩身體過份的精力﹐將賺來的錢花在賭狗賭馬、麻雀天九、大飲大食、尋歡作樂、購買音響器材、度身訂造西裝﹐成為廣告商絕不敢忽視的消費者﹐貫徹「日頭猛做﹐到依家輕鬆吥」的精神。LDD 花錢的數量和方式﹐直會令到打政府工或教中學的大學畢業生大吃一驚。至於精神食糧﹐對於他們來說﹐《新知》和黃玉郎已經足夠有餘。 
 
外型上﹐幾乎所有 LDD 都愛留長頭髮﹐一不就是電個鵝頭裝 (中間分界那種曲髮)﹐所以﹐通常很少有機會能夠見到 LDD 的耳朵。在衣著方面﹐他們平時可以不修邊幅﹐以滿布油漬的 T恤牛仔外套牛仔褲加一對日本膠拖做生招牌﹐但一旦遇到什麼喜慶或較隆重的場合時﹐如工友結婚請飲、師傅誕聚餐之類﹐他們就會變得異常注重衣著﹐幾大都整套筆挺三件頭西裝﹐少一件也不行﹐腳上那對圓頭四吋高踭厚底皮鞋﹐亦擦到閃亮耀目。 
 
LDD 對潮流可以說毫不敏感﹐他們認為時髦、有型、夠格的款式往往早已落後了數年﹐不過他們衣著上最大的特點不是落伍﹐而是誇張。他們喜歡遠遠超出比例地誇張衣服上某些樣款﹐他們的 label 要特別大﹐褲腳要特別 bell﹐皮帶要特別粗﹐領帶要特別闊﹐西裝收腰﹐他們要收到好緊﹐後面的叉又要開到奇高﹔別人穿恤衫不扣兩粒鈕﹐他們不扣四粒﹔別人將四吋的恤衫領反出西裝外﹐他們要反夠六吋。他們對美的追求是那麼粗心大意﹐毫無知覺﹐換句話說﹐LDD 是品味的相反詞。 
 
 
其實 LDD 文化和油脂文化除了很明顯在打扮上的分別 —— 是粗枝大葉地男性化﹐一是姿整扮嘢地中性化之外﹐是有著不少共同的地方:他們兩者都是中下階層的特殊產品﹐兩者都是崇尚享樂主.義。(有錢人家的孩子不錯是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可以隨時作出色的油脂打扮﹐但他們缺乏了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中下層油脂仔女才能發揮出的集體力量。) 不過﹐LDD 和油脂實在是代表著兩種迥然不同的人生觀。 
 
LDD 基本上是相當保守的。他們全盤也樂意接受中下階層的生活方式﹐雖然他們像香港所有人一樣﹐都是想賺大錢﹐但他們絕無意圖去嘗試超越他們本身的階層﹐加入布爾喬亞行列。即使他們有機會發了達﹐亦依然接受不了中產階級的品味、習慣和世界觀。所以 LDD 始終是喜歡流連在荃灣、觀塘、廟街、葵涌、黃大仙、慈雲山、柴灣、秀茂坪、雞寮等工廠區、新區和平民化的娛樂區。他們最多也只出到去佐敦道的高華餐廳 (LDD 的半島) 聽「民歌」。無可否認﹐偶然間﹐LDD 亦都會出吓去尖沙咀遊蕩﹐試吓經常在電台賣廣告的 Bar City 是什麼一回事﹐但也不過是抱著做遊客的心情﹐偶一為之﹐絕不會以尖沙咀為基地﹔在尖沙咀他們缺乏歸屬感﹐在 disco 他們覺得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油脂是不到尖沙咀心不死的。他們以做中環 odd hours 的常客為榮。比起 LDD﹐油脂有較敏銳的觸覺﹐思想新潮、開放﹐嚮往中產階級的 good life﹐而極力想擺脫他們身上發散出的中下層形象。LDD 在大排檔嘆齋啡﹐自得其樂﹐油脂花上數倍的價錢﹐去大酒店的 coffee shop 佔一席位﹐才算心死。 
 
同樣是崇尚享樂﹐LDD 最緊要講求實際﹐他們追求的都是很實惠、對自己有直接利益的東西。而油脂則可以說是比較貪慕虛榮﹐他們的消費全是集中在邁向中產階級甜美世界的路途上。如果 LDD 的人生哲學是「日頭猛做﹐到依家輕鬆吓」﹔那麼油脂就是「日頭猛做﹐到依家 glamour 吓」。 
 
然而﹐世界上並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有些 LDD 可能憑著某些機緣﹐得以進駐中產階級的堡壘﹐然後他們出入中環、尖沙咀﹐與環境完全認同﹐不再有異鄉人的心情﹐但他們已背叛了 LDD 的本質﹐不可能再算是真正的 LDD。另一方面﹐他們又不能正式成為中產階級一分子﹔他們只是在享受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但他們缺乏了中產階級的精明頭腦和幹勁﹐這些變質的 LDD 不過是有閒人士的點綴品﹐社會上的寄生蟲罷了。 
 
其實﹐LDD 並不是香港的特產﹐古往今來﹐世界各地、城市鄉村﹐都有 LDD 式的青年存在。他們表達 LDD 的方式可能有異﹐但精神則一。 
 
從另一角度看﹐LDD 和年齡有很大的關連。LDD 大概是從發育到疊埋心水娶老婆之間一段時期的生活方式﹐是青少年精力過剩、找尋刺激、享受青春的一種表達方法。到他們年紀較長﹐開始定性﹐成家立室之後﹐就會逐漸放棄 LDD 這種放浪不羈、兄弟班食大鑊飯式的生活﹐變為搏到盡去養妻活兒﹐公餘也只是修心養性﹐安坐家中﹐做個電視台的擁躉。 
 
如此說來﹐LDD 只不過是社會上某類青年人人生過程的一部分而已。
 
 
繪圖胡君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