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移默化的法力                                                    20214                     公教報

 
 
我一向不只抗拒,簡直壓根看不起那「實用」、「進修」性質的工具書,像烹飪、品酒,或抽象如怎樣訓練口才等等我固之然無興趣,對什麼提升個人品格、修養的書籍更覺荒謬,怎可以速成?看完一本書就算能消化到其中一部份,挺多只能「治標」,無可能「治本」,大都不過是自欺欺人吧。
 
可能又是我的偏見了。最近在家裏發覺多了一本名《練習有氣質》的小書,不知誰人留下,肯定不是我買的,作者名加藤惠美子,是一本日本翻譯書,順手翻閱竟又看得頗入味,她提出一些「氣質貼士」我覺得幾合理,甚至inspiring,簡單例如:視線保持正視、說話音量只要對方聽到、嚴禁在公共場合激動喧嘩,別人請食飯不要剩飯菜,以對方為尊,不要貶低自我,談話必須尊重對方、小事也要認真對待……等等。
 
 
本來氣質這一回事是需要長時間一點一滴積聚起來,不可能跟足一本書就能即食成仙,但得閒拿出來抽看一章半段,多少能影響到日常生活態度和習慣,但不應該死記然後刻意如戒律般遵守,而是潛移默化,讓它悄悄進入自己的意識。
 
Yes,潛移默化,中學到了中六,已沒有了聖經堂,此科華仁稱為RK (religious knowledge),繼而以倫理課取代之,不再講新舊約教誨,而是著重道德判斷,良知取捨,老師是Father Brady,老華仁仔大概都會記得這位風趣幽默,教學深入淺出的神父。當然我已幾乎全忘了課程的實質內容,消化了多少他的講解大概也不多,但我絕對相信「潛移默化」,即使很多時囫圇吞棗,卻已不知不覺吸修了他引發的思路,影響了我未來人生的信念和價值觀,畢生受用,只後悔當時怎不好好聽書經常發白日夢!
 
1970年九龍華仁校刊 Signum 教職員(部份)合照,最後排左一 是 Father Br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