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的「歇斯底里」和蘇絲黃的「意識形態」                                      20189            立場新聞

 

 

 
《延禧攻略》其中一場清楚聽到劇中男二富察傅恆唸對白用上「歇斯底里」,登時打了個突,這明明是英語 hysterical 的原字用廣東話語音直譯,怎在清朝已通行!
 
我們是無法得知古代人平日談話時的遣詞用字,所以古裝電影劇集沒可能完全忠於歷史,anachronism 年代誤植很難完全避免,只要不插入太明顯的潮語,或太接近現代人日常生活的用字(例如「埋單」),寫對白時「文雅」些,就算做合格,難再苛求些甚麼。
 
不過每次聽到古裝歷史劇的對白出現成語,特別是有典故的成語,如「愚公移山」、「指鹿為馬」、「把人憂天」⋯⋯之類,心裏自然又打個問號,即使自己學問底子可能連入門版都說不上,仍有懸念:對白中的成語出自何經何典,在劇中那個時代真的已通行,不會屬「回到未來」嗎?可能確是我太得閒,無事攞事來煩,不過今回這個「歇斯底里」確是太顯然易見的越界跨時空了。
 
那麼蘇絲黃用「意識形態」又如何?
 
在芸芸電台節目中,偏偏很多時聽到蘇絲黃她一班手下主持的〈大反(玩)派〉也是平日生活習慣的配對,我多數在下午三四點駕車,假如那時段 RTHK4 的古典音樂不啱聽,就會轉到 CR1 的〈大反派〉,蘇絲黃無可否認有其個人魅力(可能只是相對年長聽眾而言),即使她賣廣告,有時她的廣告獨白長至佔整段不下於十分鐘的環節,我也樂於聽,即使發覺她的價值觀和政治正確與我有很大差異,我仍求同存異不轉台,例如有一天她微言在外國(加拿大?),當地不少人搵錢到一定數目就費事再工作,反正再賺多些其中大部分都是交稅給政府之同時,她又將香港本地工運人士爭取政府提高最低時薪及對每天工作時間長度作限制混為一談,說兩者都不該。她有沒有想過香港賺最低工資那批人時薪無論加多少,相信都進不到交稅的門檻,他們只是期望最基本生活質素有所改進,怎能與那批搵夠費時再做的人相提並論,而且揾夠不再做亦都沒有問題啊。
 
前幾日又聽到蘇絲黃無端端開口埋口都講「意識形態」四字,心裏馬上嘩一聲,真係噏得就噏!她當時其實是講她意識到(aware of)一些事情或現狀,而非英文ideology 的中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哲學範疇的專用名詞,以我所知是泛指社會思潮或思想概念,內裏即使有理解或認知的含義,但絕非平時講「意識到」或「明白到」時要加上「形態」跟尾。
 
不過聽完笑一餐就算,亦有其娛樂性,就不囀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