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建屋                                                       20185                  立場新聞    

 
 
有些觀點明知寫出來唔討好,特別是在「立場新聞」這樣的平台,但總是不吐不快,即使搏嬲都收唔到手,例如我個人是極不同意要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建屋,首先要利申我非它的會員,亦不打高球,它存在與否與我無切身關係,不過如果香港自詡「國際都會」,如果香港至今仍然還是資本主義社會,怎可能沒有一個似樣的高爾夫球場?
 
 
除了粉嶺和深水灣(才九個洞),香港還有起碼兩個場在清水灣和西貢,但仍供不應求,每天都有不少背高爾夫球袋人士過關北上打波。高爾夫無疑是高檔(但也不一定是富人)玩意,除著社會流動,階級轉移,取代,進軍較高階層人士不止要財富,更要學習「紳士」口味和玩意,像品嚐佳釀,像打高爾夫球。不過想入香港高爾夫球會確是極有難度,私人會籍的月費才三千六百左右,但輪候人數真是唔講得笑,確實用錢都無法買到 (或許除了公司會藉),像我兩個弟弟都是會員,他們輪候了起碼十幾二十年才正式「上到車」,唸中學時他們已是 junior member,轉成 full member 是要經過漫長歲月,除了請到一定數目的會員寫信推薦,還要多年來一直保持經常落場打球的紀錄佐證,確保申請人是個真正高爾夫球愛好者,而不是拿它當身份象徵,每月三千六百元的會費,一般附設會所的私人屋苑每月的管理費也遠不止此數吧,它的「貴族」起碼不是用金錢來衡量。
 
更重要的是香港高爾夫球會不止是個球場,更是一個傳統,有它的氣質、個性、象徵意義和悠長歷史源來,整塊地我覺得絕對是物質兼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它的存在價值絕不亞於菜園村,我難以想像要收回這塊地來建公屋,或剩下僅存的被高樓重重包圍!
 
 
作為一個大城市不是要多元多樣化,要兼顧各方的口味和利益?除了要包括小眾的、貧窮線下的,但也應包括較「高級」的階層。
 
在九龍加士居道覺士道一帶聚集了很多會所,像三軍會、木球會、草地滾球會、西洋波會、印度會、巴基斯坦會、以前還有一個「小花會」近年好像不見了,遺憾始終都不知道它是個甚麼性質的會,我不是這些會的會員,同樣沒有切身關係,說一廂情願也好,硬是覺得自己與它們多少有些無形的精神關連,每次經過這一帶,即使從沒機會踏入這些會所半步,我總是那麼的開懷,甚至帶點驕傲,這才是我愛的香港,雖然它已一點一滴逐漸變型。
 
 
一開了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先例,大約已能預見這群較弱勢的會所快要面臨的命運。我個人認為我們真的不能隨便將土地的用途單一化,或太功利主義化,我不想見到香港最終變成一個公屋城市。
 
 
我們不是一直要爭取保持五十年不變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