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精巧茶几書                                                                                2013 12                            星島日報

 
 
 
 
當現時不少報章雜誌都有電子版,或上網看到一些電子書的驚人點擊率,確叫人替傳統印刷媒體擔心,日漸式微似乎已是不爭的現實,而速度可能已比我們想像中要快,唯獨所謂的「Coffee Table Books」我覺得是例外,而且必然會逃過被淘汰的命運。
 
 
相信很多讀者都知道「咖啡几書」(或茶几書)是指那些擺放在西方中產以上家庭客廳沙發前的咖啡几上,或沙發側的報章雜誌架內,以圖片為主、文字為副的大型精裝硬皮書冊,在香港較洋化的家庭的客廳也會見到這類書,可以看成是家居裝飾擺設的一部分,亦間接呈現出這間屋主人的修養和品味,所以是很難用 Notebook 去取代它們。
 
其實一直以來這類書都是出版行業一門吸金大生意,像本地的外文書店,窗櫉永遠是陳列 Coffee Table Book 類型的書籍,用它們麗設計精巧、華麗的封面去吸引顧客的視綫。最近我認識了一位書籍編輯,她任職那間出版社的名字我從未聽過,原來規模也不小,是專門出版大型畫冊,而且聽起來生意也不俗。這類書確實永遠有它的市場,有很清晰的目標客源:就是中產或以上階層中有一定教育水平、一定文化修養的一群,他們除了買來自用之外,亦是彼此送贈禮物的最佳選擇,甚麼生日、結婚周年、House Warming …… 比起其他熱門賀禮如香水、鋼筆、果籃、鮮花 …… 送書相對地持久耐用,也更有「意義」,一本書不但顯示出送禮者對受禮人平日嗜好喜愛的了解,亦同時表現了送禮者本身的品味和修養,絕對兩面討好。
 
 
把藝術品帶到客廳
為甚麼這類書總是以圖片為主呢?首先這樣巨大體積要拿上手仔細閱讀確有一定難度,此外這些書抵達它們的目的地──茶几,剩下的價值不外是給主人或客人無聊時拿來翻看,打發時間,當然,即使以圖片為主,如能找到某名人或星級學者寫篇序或介紹,就更能增添其權威性,以及更矜貴更有品位了。
 
既然用圖片作主打,名人、明星的照片寫真當然是熱門內容,Icon 級人馬像瑪莉蓮夢露、柯德莉夏萍、嘉寶、瑪蓮德烈治、貓王、占士甸的專輯,相信大家已見過多個不同版本,有名望攝影師的作品集也是另一熱門主題,從嚴肅的 Edward WestonMargaret Burke-White,到 Henri Cartier-Bresson,到時尚時裝的 HorstAvedonCecil BeatonHelmut NewtonScavullo 等等應有盡有,此外名畫家的作品,以畫家作為單位或以博物館的收藏作為單位,也深受茶几書買家的歡迎,簡直是將無價的藝術品帶到家中客廳,怎不物超所值!
 
 
還有世界名勝、古迹、旅遊、獵奇全都是出版茶几書的寶藏,提供了大量吸引讀者的材料,最近城中飲食界女王郭志怡更用她餅店生產的蛋糕輯成一本專書,又令我想起很多年前嚴浩的前妻陳燭昭也把自己的古董表收藏拿出來出專書,Vivienne Tam 又曾用她收藏中國在改革開放前的服裝、飾物、日常器具、用品、掛圖等等輯成專集,想得到的題材似乎茶几書從不放過。
 
 
我自己本人沒有買茶几書的習慣,但家中也放了不少,都是朋友送的,看着它們不同的類型,不正好是茶几書世界的縮影?
 
 
美術文化系列,我除了有羅浮宮及 Prado 的「珍藏」,兼有達利、畢加索、傅抱石、趙無極等大師的專集之外,值得一提反而是一本收錄插圖名家 Hirschfeld 的畫集,他在紐約百老匯劇院區一帶活躍了幾十年,曾手繪過不少劇場台前幕後名人,風格幽默怪趣,比照片更生動傳神,亦見證到大半世紀美國劇壇風雲人物的浮沉。
 
 
名人明星旅遊獵奇
名人明星方面的茶几書我反而不多,曾罕有地自費買了一本《別了,柯德莉夏萍》,夏萍是我的情意結。我青一個很有心的朋友 Tina Viola,她不時會送一、兩本她覺得我會喜歡的茶几書給我,都是二手書,但不要緊,沒有比循環再用更合我心意,印象最深是前幾年她送了一本收集各類男性照片的《The Allure of Man》給我,覆蓋範圍之廣實在驚人,世界各地政要、皇室成員、明星、歌手、體育、文化、藝術、時裝名人應有盡有,從毛澤東、日本天皇、邱吉爾、印度皇族、馬龍白蘭度、維斯康提、高克多、山本耀司了過去百年名人,更是超值之選。
 
 
另一熱門書種──名勝、旅遊、獵奇,單是《國家地理雜誌》已出版過不少,我不得不提多年前楊凡自資出版的《少年遊》和《西藏行》,楊凡腦筋轉數之快確叫人佩服,遠在中國剛改革開放、西藏剛有限度對外開通,他已拿到批文,帶住部相機單人匹馬去揭下祖國的「神秘面紗」,絕對喝了「頭啖湯」,而且以二、三十年前的本地製作,以現時的標準來看,印刷精美,版面設計依然大方得體,一點也不失禮,可以看出楊凡的認真和努力。
   
而版面設計絕對是茶几書極重要,甚至是定成敗的一環,如何將材料裁剪、合成確大有學問,回想起來怪不得當年編輯《西藏行》時,楊凡特意從倫敦「押送」曾任英國《Vogue》美術總監的 Barney Wan 來港,差不多「軟禁」了他數月去完成《西藏行》一書的設計。
 
有要求,有時確是要不擇手段。
 
                                                 Barney Wan and Michael Chow circa 1971                                                                               Barney Wan circa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