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ight in the Piazza  —— 我的曼克頓一日遊            2005 10           號 外

 
去美國之前我問高世章 (如果這個名字到目前為止﹐對你來說仍屬毫無意義﹐我相信也只是時間性問題﹐很快很快﹐他將會是一個你必然會知﹐亦必須要知道的人物)﹕如果我只有時間在紐約看一套百老匯音樂劇﹐他會推介什麼﹖毫不思索他就回答:The Light in the Piazza》。
  
 
從它演出的地點是林肯中心而不是在百老匯一帶的戲院﹐就可以猜想到它並非主流的音樂劇﹐高世章說它的背景是五十年代﹐美國人在意大利渡假發生的愛情故事﹐視覺上是美侖美奐﹐獲得今年多項東尼大獎。
 
                                                                    Lincoln  Center
 
在音樂劇的範疇﹐我不相信高世章還可以信誰﹖於是我也毫不猶疑﹐離港前在 Playbill 的網站訂購了門票﹐並約好住在曼哈頓一位《號外》前讀者﹐現在是平面設計師的朋友一齊去看。
 
                                                             Museum  of  Modern  Art 
 
今次去美國是和家人一起到不同地方旅行﹐有老人家﹐也有小童﹐其中在紐約預計停留三四天﹐但我不想一到紐約就不理家人獨自行動﹐所以只給自己一天的自由時間﹐除了看《The Light in the Piazza》之外﹐剩下的時間我還有什麼打算﹖其實答案完全不需要考慮﹐那天早上火車從長島到曼哈頓三十四街總站﹐第一時間我就衝去現代美術館 MOMA
 
          Yoshio  Taniguchi
 
主要原因不是要再欣賞多一遍它的珍藏 (雖然大都是百看不厭的)﹐而是聞名不如見面﹐要開眼界﹐參觀落成不久﹐已舉世觸目﹐由日籍建築師 Yoshio Taniguchi 負責設計的新館﹐這位大名鼎鼎的 Taniguchi 一向都以設計博物館稱著﹐在日本很多著名的博物 / 美術館都是由他操刀﹐看到 MOMA 的新館﹐才知道他的才華的確是名不虛傳﹐整個佈局看似簡約﹐通透﹐但結構其實十分複雜﹐他把空間玩得出神入化﹐站在同一位置﹐在不同的樓層看﹐都有不同的景觀﹐每一轉角﹐每一個 opening 都蘊藏著無窮的變化﹐我只能用歎為觀止去形容。後來我那位住在紐約的朋友說﹐美國本土裝修施工的 finishing 水準不能跟日本比﹐所以仍存有不少粗糙之處﹐未算十全十美﹐其實就算完成得如何精緻﹐要挑剔總可以找到沙石﹐世上又怎會有十全十美這回事﹖
 
 
反而那套音樂劇《The Light in the Piazza》就令我頗失望。視覺上﹐正如高世章所說﹐我不能不承認它的確相當精采﹐但仍遠遠未能令人拍案叫絕﹐我覺得五十年代在佛羅倫斯的廣場上漫步的美國遊客這情景﹐應該可以更彩色繽紛。也許我們早已被寵壞了﹐又豈會那麼容易滿足於「一般」的精采﹖我們是要起碼有一兩道好「勁」﹐好「犀利」的絕招﹐才可以把我們嚇倒﹐封住我們把口。
 
             Adam  Guettel
 
音樂上﹐它也不能打動到我﹐它的作曲兼作詞人 Adam Guettel 來自顯赫的音樂世家﹐他的外公是上世紀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的巨人 Richard Rodgers (The Sound of MusicSouth PacificThe King and I ……)﹐但兩公孫的風格迴然不同﹐他外公的音樂是那麼的平易近人﹐很多調子都令人一聽難忘﹐而 Guettel 的風格﹐高世章說是接近歌劇多於一般商業味較濃的音樂劇﹐這一說﹐沒有一首歌會令人留下印象﹐也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West  Village
 
我們看的是下午埸﹐完場後我的朋友帶我粗略去看看曼克頓這二十年來的變化﹐我們在林肯中心附近的 Mandarin Oriental Hotel 逛了一圈﹐然後就去他最熟悉的 West Village 流連﹐也參觀了他的 home office﹕面積不算大﹐卻大有來頭﹐原來曾經上過不少國際性的室內設計雜誌和專書﹐West Village 是《色慾都市》(Sex and the City)女主角 Carrie 在劇中居住之區域﹐區內很多餐廳、酒吧、咖啡店、小食店、畫廊、精品店都曾在片集出現過﹐我的朋友也好像引以為榮地一一為我介紹。不過我反而對附近的 meat packing district 更感興趣﹐它以前是肉食包裝及批發市場﹐現在變成時髦的飲食購物區。餐廳、酒吧、精品店進駐了以前的倉庫和街市﹐令我想起我們的 Soho﹐我覺得用 Soho 去印證陳冠中新書裡頭討論城市風格的論文﹐是最適合不過﹐它確實比蘭桂坊更有趣味﹐更有性格﹐從中區警署開始﹐經過荷里活道﹐伸展到現稱為的 Soho 一帶﹐比起世界上任何大都會類似的環境﹐一點也不遜色﹐我絕對引以為榮。
 
                                                                                                       West Village 夜景 
 
無論去了世界上那個地方﹐很多時不知不覺間﹐總又聯想起香港﹐我對香港的感情和倚賴﹐也許真的不容置疑了。
 
                                                                               中環 Soho 一帶
 
紐約一日遊當然不夠﹐但要留下﹐即使一月遊﹐一年遊也會不夠﹐謝謝我的朋友高世章、Wing Chan﹐還有 Moma﹐令我僅可以負擔的一日享得充實和難忘。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Our Time (PBS) (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