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st's Choice (2) —— Rococo                                                  1983 10                號 外
 
 
 
 
 
 
……接上文
 
 
視與聽
無可否認,文字已非文化的中心,我們進入了視聽年代,許多對文字缺乏敏銳之人,却對音樂、電影、身體語言等有着高度的 literacy。事實上,只看書的年青人,的確等於放棄了參予同代人的生活。問題是,在垃圾文化堆積的世界,怎樣扭轉局勢使普及文化為你服務,成為你修養的一部份。
 
經典電影核心:
電影被譽為本世紀最有活力的藝術,雖然電視的興起已搶了電影不少光釆,但電影藝術大致仍很生猛,電影工作者仍致力說國際語言,不同其他藝術已淪為地區性山頭 hermetic 玩意。快些追回看某些經典的機會,這是長遠功夫,只要你一生人都張開眼,終有機會補看到。
 
1.     遊戲規則 (雷諾亞):未看此片,未算知道電影的魅力,拍於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雷諾亞這圓熟人文主義喜劇帶來的美好觀影經驗,將一舉使你終生成為影迷。
 
                                                                                   The Rules of the Game (1939)
 
2.     大國民 (威爾斯):美學及技巧上的里程碑,年輕天才威爾斯震驚影壇處女作,長期居世界影評人首選,你可能不要瘋狂地喜歡這片,但會震服,報界大王一生起落孤寂的多面呈現。
 
3.     祖與占 (杜魯福):二名不同國籍好友愛上同一浪漫女子,經歷祖國對敵的戰火,坎坷與難決,巴黎美麗年代令你神往,杜魯福的自由精神感染你,令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4.     The Seventh Seal (褒曼):武士回鄉,與死神奕棋以拖延大難之日,那 literary 的象徵立刻吸引了歐美非電影的知識人,藝術電影從此成為一種有 captive audience 的類型。
 
5.     滅絕天使 (布紐爾):布爾喬亞派對變超現實,無論你怎樣嘗試,結果都是提不起意志離開那派對,文明與荒謬揉得剛好,得來解放的快樂。
 
                                                                                                                                                             (1948)
 
6.     單車竊賊 (第昔加):戰後貧窮的意大利,兩父子失去了借人家的單車,一定一定要尋回來,新寫實經典。
 
看電影不怕苦:
藝術往往是乾澀隱晦,某些經典電影亦如是。看這類片不同看午夜場,你必須預備去捱苦,為什麼?那有不捱苦可取到經之理?
 
1.     Vivre Sa Vie(高達): 女人的曖昧,六八年前法國青年的空虛,drythin and episodic, 新浪潮的自由體散文詩,其實已是高達較易看的了。
 
                                                             (1962)
 
2.     Amacord (費里尼)成長在戰時意大利鄉間,荒謬與溫情的世界,幸而人是美麗的,即使亦是有缺憾的。只要開始了,最終你會喜歡這片。
 
3.     廣島之戀 (雷奈):法國少女愛上德國兵人,戰後與日本人同床,在原子彈重創的城市,時空交錯,長夜漫步,死亡的氣味,形式內容不可分。此片現時看來,其實淺白易懂,不似《去年在馬倫巴》的真艱深。
 
4.     東京物語 (小律安二郎):工業化現代日本的失落,兩老夫婦出城探兒孫的旅程,中國人絕對能共鳴,看完此片,你可能上了小津癮,追看其他。
 
5.     留芳頌 (黑澤明):垂死公務員不願虛渡一生,老土故事更顯出導演的功力,志村喬永遠下垂的苦咀足夠震懾全片。
 
活生生的傳統:
1.     同流 (Bertolucci):法西斯殺手的心理狀況,但最觸目的是影片那表現風格的泛濫,走上唯美之路。
 
                                                                                                           Ali: Fear Eats the Soul (1974)
 
2.     外籍工人 (法斯賓達):難拍的題材 —— 德國祖母愛上非洲來的工人,但全片的自律與壓切,使人完全感動,低成本而 relevant 電影代表。法斯賓達其後更猖狂的通俗劇,使舊類型有了新生命。
 
3.     天譴 (荷索):這個怪人,回到德國浪漫主義陣營以抗衡現代理性化的世界,後衛的批判加上天才衍變出獨一無二的電影 —— 世界的寶庫。
 
4.     感官世界 (大島渚):性的邏輯極端是二合一以至死亡,世界電檢尺度放鬆使「感官世界」得在國際開明區公演,有機會離開香港即補看。
 
荷里活樂趣與活力
1.     教父 (哥普拉):《教父》你都未看過?因為你太後生。荷里活新導演揉合藝術與票房,找到與觀眾溝通的精良語言。哥普拉是他們的教父。
 
                                                                                                                                                 American Graffiti (1973)
 
2.     American Graffiti (盧加斯):成長在美國小鎮,汽車與流行曲文化,啱晒我地班香港洋化仔女睇。
 
3.     Mean Streets (史高西斯):散收收半紀錄片似的,紐約小意大利社區長大,你不做神父就做黑手黨,直接暴力興友情,似年青時長夜在髒酒吧流連,無聊到要施暴發洩。
 
4.     Prince of the City (薛尼盧密):無論你對他評價有幾高,這部警察電影的確似the ultimate movie on cops,真實、爆炸。
 
5.     McCabe and Mrs. Miller (Altman):本地電視上看黑沉沉,電影院看亦是黑沉沉,不過多些細節,是那些看了一半後才決定自己應該鍾意的片子。
 
6.     Blume in Love (莫索斯基):你或許會以為他輕量級,此乃因他貫徹地捕捉美國中產「新階級」的心理軌跡,但美國除了中產外,再無其他重要階級了。
 
                                                                                                                       Annie Hall (1977)
 
7.     安妮荷爾 (活地阿倫):有性格的 stand-up comedian 將自己的受折磨哲學談笑用兵的搬上銀幕,城市的浪漫碎片組成美麗電影。
 
古典的、浪漫的:
二十歲以下的人聽古典音樂,請舉手?如果你想試吓,不妨集中一點,買 Karajan 重錄的九張貝多芬交響曲,承古典啟浪漫,偉大作曲家遇到真正闡釋者指揮家。就這樣罷!
 
 

上一篇:C-1983 Sophist's Choice (1) —— Rococo

下一篇:C-1983 The March Towards Mediocrity —— 吳靄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