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ut

 
                                                                                                        當年 Chin Chin Bar 的火柴盒
 
那天和《號外》諸君在 Chin Chin Bar 喝酒,我穿的是 Kenzo
 
其中一位一見到就敏感地問:「嘩,你件衫咁『有趣』,是哪位大師的作品?」
 
 
「有趣」是《號外》眾編輯最愛用的讚美詞。
 
而他們就憑我的衣服找到靈感,替這專欄改了一個我自己相當喜歡的名字 —— 穿Kenzo的女人。
 
                          我手頭上錢瑪莉初登場那期的號外封面已霉爛至此
 
為什麼我在有了夢寐以求的職業、夢寐以求的男朋友之後,仍要花時間去替一本可能只有一小撮人看、完全不能令我出風頭的雜誌寫文章?答案很簡單 —— 因為我不快樂。
 
我真的不快樂,記得讀U的時候,常常幻想自己將來畢業之後,在中環一所大機構找到份高薪厚職。每天穿絲恤衫、拿真皮女裝公事包返工;下班後,到各雞尾酒會周旋,照片經常出現在《南華早報》的社交版;更不時代表公司飛去巴黎或紐約談生意;放大假時,和男朋友一起去北海道滑雪,或者去 Waikiki 曬太陽 …… 這一切一切現在都差不多實現了,但在得到之後又覺得不外如是,我真不明白為什麼現實總是不及想像那麼 glamourous
 
                                                             信用卡尚未普遍時,旅行前通常先買旅行支票,然後在外地的銀行換現鈔
 
三年前我大學畢業剛出來做事,上班才幾個月,公司就派我和另外三位男同事到紐約總部受訓。如果不計以前暑假跟父母去東南亞旅行,這可以說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遠行,心情當然是興奮緊張兼而有之,我立即寫信通知在東岸讀書的舊同學相約見面;另一方面我把這兩個月省下的薪水通通買下旅行支票,準備去第五街揮霍、買靚衫。那時候,我相當急擺脫大學生的土氣和天真,所以對於爭取 sophistication,我是不惜工本的。
 
十一月紐約的天氣已把我冷得吃不消,我們抵達甘迺迪機場時才下午四點多,天已經差不多全黑了,公司安排我們住在洛克菲勒中心對面的希爾頓,同來的三位男同事有兩個以前在美國唸大學,他們曾經到過紐約,所以在下榻後他們就充當識途老馬,坐地下鐵把我們帶到唐人街吃晚飯。
 
                                                                                                                       紐約唐人街
 
這就是我在紐約第一晚的節目。我真不明白,我們飛了幾千里來到美國,第一件事竟然是去唐人街!我就算在香港也很少上中菜館,除非真是一流菜式,或者為勢所逼(如中學舊同學聚餐),想不到來了紐約,我竟會坐在一間佈置得比灣仔那些橫街飯店更簡陋的唐人餐館吃炒蜆!對著四周操台山話的食客,我簡直難以下嚥,但如果我不跟他們來,難道要我一個人在酒店裡的 snack bar 吃漢堡包?
 
以後三個星期的節目,並不比這頓晚飯好多少,我們白天在公司受訓,晚上除了偶然波士請我們到他長島的家吃飯外,其餘都在唐人街渡過,如果有時間,他們甚至連早餐也要去唐人街飲茶。我至此才明白,無論身在香港或紐約,去 21 吃飯、去 Regine’s 跳舞 …… 這些始終都是夢想而已。那三個男同事,至少可以在晚上出去看小電影或者做其他男人的事,而我只有躲在房裡看電視。有一個週末,我約同事中較有文化但又最沒有趣味的阿 Ben(中大仔,看《明報月刊》、《南北極》那種)和我一起去逛 Greenwich Village,見到處都是一些打扮得很波希米亞的女孩子和很 funky 的男孩子,的確是相當新鮮的經驗,我知道自己一定會很喜歡住在 Village,和這些人交朋友,去他們的派對,和他們行街、買古董,但現在要我以遊客的身份在一兩小時之內去領略 Village 的風味,我就覺得很多餘,也沒有樂趣,加上我身旁的阿 Ben 不斷對著那些奇裝異服的男女大拍照片,更令我感到我們是局外人、是土包子。
 
                                                                                                                       Greenwich Village
 
當然,我還做了很多其他千萬遊客都做的事,如參觀摩天大廈、自由神像、中央公園、聯合國和各大博物館,更在寒風之下排了兩小時長龍,進入無線電城音樂廳看它的聖誕表演。我相信 XX 美加豪華團遊覽的地方和我們到過的地方一定相同,但那些團友肯定玩得很開心、滿足,甚至我的同事也是那麼興致勃勃,也許因為他們接受了做普通遊客的身份,而我卻死要 unique,專發些不切實際的白日夢,說來說去都是看得太多 Cosmopolitan 之過,在現實生活裡我怎可能會碰到南美石油大王,帶我去鐵芬妮買珠寶?
 
 
鐵芬妮我有經過,但不敢入,不過我總算去了 Saks 5th Ave. Bloomingdale's 添置些服裝及絲巾,其實我真的沒有什麼東西特別想買,只是我既然在香港時已下了決心來紐約買靚衫,就索性把願望實現到底,什麼都買一些,我本來打算去 Ted Lapidus 買幾件男裝羊毛衣,送給在香港的男朋友,但細心一想,有誰配得上?再講有誰會欣賞這些毛衣呢?阿超?Jackson?阿關?想起他們的「薯味」(學生味?)我已經沒有心機揀,但那個男售貨員招呼得如此細心,令我不好意思,只好買了兩件給爸爸。當然,如果那時我認識現在的男朋友的話,一切又不同了。
 
 
在紐約的三個星期,見到那麼多新事物,其實應該是相當好玩的,只怪我自己孤芳自賞,不肯去享受它而已,再說,廿三歲就有得免費遊埠,也算得上幸運了。其實我在紐約的生活也不是完全沉悶不堪,譬如,有一晚,有個總公司的單身男 executive 就帶我去吃希臘餐,後來還上了一間 singles bar 跳舞。以後有機會,我會告訴你們那晚的經歷。
 
 
回到香港後,很多同學朋友請吃飯,當他們問到紐約的情形時,我就簡單地透露一下 Village 那些藝術家和 Park Avenue 那些有錢女現時流行的服飾,甚至將 Bloomingdale's 的銀器部和我們連卡佛的作一個比較,這一來我所有的朋友都目瞪口呆,當我是紐約通了。
 
親愛的讀者們,不要笑我,在這個世界上想惹來艷羨目光,就一定要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