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須人間見白頭           2011 3           明 報
 
 
 
如果說伊莉莎伯泰萊較具代表性的作品止於七十年代初期的《The Only Game in Town》或《Ash Wednesday》(打後她間中有份參與的電影如《The Mirror Cracked》,都只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色 self-parody & caricature),一般的影迷會對她有什麼的印象?很可能只是一個珠光寶氣的臃腫老婆婆周不時出席某些頒獎禮和愛滋籌款活動,或叨了米高積遜的光,她與 MJ 的忘年友情亦保證到她的名字 / 照片仍會在媒體出現。
 
 
遐想、嚮往、膜拜
往話雖如此,她作為二十世紀電影工業一個至尊 icon 的地位絕對是無可置疑,但伊莉莎伯泰萊「演員」的身份畢竟是離開我們的現實太遠了,像我這樣一個資深的影迷也趕不上親睹她全盛時期的風采,連是她標準影迷的我的父母親也沒有機會看到她童星時期那些名作,如《National Velvet》。
 
                                                《National Velvet》1944
 
除了麗莎,我父母當年也極鍾情孟甘穆利奇裡夫Montgomery Clift),那個年代他們稱他為蒙哥馬利奇裡夫,在我的記憶中,在小學時家裏閒話家常,我父母經常都提起很多荷李活明星,特別是他們至愛的這一對﹕麗莎和孟甘穆利,他們的戀愛傳聞,我母親不知從何找來藉口,一廂情願認為孟甘穆利是因為覺得麗莎太風流太多男友而婉拒了她的愛意;五十年代影迷那份單純、天真和「為人設想」的善意,確令今天的我們感到心疼、汗顏,當然我父母還津津樂道他們合演的電影 ——《郎心如鐵》(A Place in the Sun)、《夏日驚魂》(Sunddenly Last Summer)、《戰國佳人》(Raintree Country…… 那時候這些電影我都沒有看過,但單是聽到這些片名就已有著一種很抽象、無形的吸引力,令我對電影產生無限遐想,嚮往,甚至有點膜拜心理,播下稍後我對電影藝術無限鍾愛的種子。
 

                                                                   《A Place in the Sun》(郎心如鐵) 1951

 
或許我確是生長在一個頗奇特的家庭,小時候我母親白天無聊去看電影,很多時都帶我一起看,記得約在小學六年級或中一時,她已經帶我去大華戲院看重映的《紅粉忠魂未了情》(From Here to Eternity),當時這類黑白「文藝片」我可能連一知半解也說不上,但仍被片中孟甘穆利奇裡夫為他被殺害的戰友 (法蘭仙納杜拉憑此角色摘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淒然在深夜孤獨一人吹喇叭那個場面莫名的感動,或劇終時兩個互不相識的女主角在即將啟航的郵輪甲板上,將掛在胸前的花環拋下海,各自懷念自己的愛人,也引起我一陣惆悵;電影原來是可以那麼的打動人心。
 
                                            《From Here to Eternity》(紅粉忠魂未了情) 1953
 
然後我母親又帶我去麗斯戲院看重映片長三小時的《巨人》(Giant,在我開始自覺快要進入成年人階段的期間有機緣看到這部史詩式的電影是我的幸運,也許它上不到影史上最偉大影片的行列,但肯定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電影之一,如此豐富、well-made 的大製作,卻完全沒有一絲的媚俗,還有那個卡士 —— 處於黃金期的伊莉沙伯泰萊、洛克遜、占士甸,多璀璨的星光,簡直是一個後無來者的組合,電影的魅力不正是這樣?原來在我仍未被歐陸藝術電影冼禮之前,我已很難得,在父母的不自覺中帶我認識到荷裡活那些嚴謹、工整、紥實的製作,為我未來的電影旅程打下根基。
 
                  《From Here to Eternity》- Deborah Kerr  (另一個我父母很喜愛的女星) 和 Donna Reed (右) 在甲板上
 
錯過了頂峰
到我懂得自己選擇電影來看的時期,伊莉沙伯泰萊已過了她的頂峰,她再次獲奧斯卡的《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及演沙士比亞的〈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已是強弩之末了。
 
                                                 《Who's Afraid of Virginal Woolf》(靈慾春宵) 1966
 
然而她始終是荷裡活(也即是說是世界級)最光芒的巨星,即使她這些年都沒怎拍電影,她仍備受尊崇,經常是各大頒獎禮、終身成就獎的重點嘉賓,但正如所有老去的明星,每次他們在電影 / 電視亮相的作用,似乎就好像是讓觀眾驚呼﹕「嘩!乜佢老成咁!」,以及這驚呼所帶來某種被扭曲的快感,而這些老牌女星的粉絲,慢慢總是轉移到去由同性戀者接那最後一棒。同性戀者確是有著不一樣的美學。
 
                                                        《Suddenly, Last Summer》(夏日驚魂) 1959
 
但無論怎樣的美學,年老始終是可怕的,以有皺紋為傲只是沒有皺紋的年輕一代的假想,更何況年老又怎只是多些皺紋那麼簡單。
 
早在九十年代我曾經在一份已結業的報章副刊寫過一篇有關伊莉莎白泰萊幾位巨星在《巨人》的造型所引起的感嘆,其中我是這樣寫﹕
 
                                                                              《Giant》(巨人) 1956
 
「影片內容橫跨數十年,幾個主角從後生演到老,化老粧時但見他們塗上白髮,面上畫些皺紋,占士甸把小鬍子染灰,瀟灑十足,好一個老年花花公子,洛克遜裝個假肚腩,反更見穩重有型;麗沙身形纖瘦,面上的假皺紋和那頭染白了的秀髮掩蓋不了她精緻的五官,特別那對著名的藍眼睛,我想如果老得好像他們三個那麼優雅,我也不怕老了。但這只是夢工場『想當然』的老,現實是否如此呢?
 
             《Giant》near the end about old age in the movie Giant     
 
占士甸廿四歲便去世,我們無法得知他真正老的時候是怎樣,洛克遜死時樣子固然可怕,但他是死於愛滋,假若他在正常的情況下老去會是怎樣模樣,我們也無法知道,只有伊莉沙白泰萊,上天對她可以說是最殘忍了﹕要全人類逐步去見證這位世界第一美人老去時的真實模樣是那麼的恐怖!最近有沒有在報章上看到她一頭銀短髮的樣子?面上滿佈油光,臃腫面龐的額頭、眼袋、面珠墩、下巴,一嚿還一嚿各自發漲。也許眼耳口鼻及其他不同部位的肌肉對地心吸力的抗拒程度深淺不同,結果各有各跌,各有各墜。原來真正老的時候,面已變成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土,進入無政府狀態了。《巨人》只是一個騙人的童話。」
 
 
遠去的藍眼晴
在穀歌可以搜索到無數伊莉莎泰萊風華正茂時的照片,看到她的美艷不可方物,那無人能及的超凡美麗,令我們又一次體會到時間的無情和我們人類原來真的是那麼的渺小、那麼的不堪一擊。
 
那對著名的藍眼睛,確是距離我們很遠很遠了。
 
 
 
※ 請點擊此處觀看伊莉莎白泰萊照片集
 
※ 請點擊欣賞電影《巨人》中伊莉莎白泰萊和占士甸的對手戲 (youtube)  ※ 在土豆的同一片段 (土豆)
 
※ 請點擊欣賞電影《巨人》diner fight一幕,看麗莎演到老年時的造型 (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