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弢 —— 一點辯護及一點交待          1985 6           號 外

 

 

 
接觸 Tao Ho 何弢這個名字是始於我唸中學的時候﹐我中一迷上電影﹐中三已入了電影協會﹐這個 Studio One 每月寄給會員的 brochure﹐形式上可以說是二十年不變﹐到今日仍是那個老樣子﹐但當年在設計方面可比現在精緻和用心得多了﹐現在的封面每次都是用劇照﹐以前的﹐十次著了九次都大量用 graphics﹐「現代藝術」味很濃﹐所以當年每次收到電影協會的 brochure﹐除了那一連串名片令我每月都有所期待和憧憬之外﹐封面的設計也是令我愛不釋手因而蒐集﹐再看封底﹐差不多每次都是印著 "Designed by Tao Ho"
 
Tao Ho 是誰﹖對一個中三學生來說真是一個謎﹐他是中國人﹖講英語的華人﹖姓陶﹖姓杜﹖他是畫家﹖…… 一連串的問題﹐後來才慢慢從媒介中一一替我解答 —— 原來他中文名字叫何弢﹐是個建築師﹐至於再後來他在香港的建築界、美術界大放異釆﹐獲得無數的榮譽和獎狀﹐都已是歷史的一部分﹐無須再爭辯了。
 
所以最近我翻看到號外第 103 期三月號「當代藝術雙年展:失敗﹗失敗」一文﹐兩位作者翟宗浩、張美榆君對何弢做雙年展評判的資格有所非議和懷疑時﹐我就覺得有必要寫幾句話﹐替何弢作一些澄清和辯護。
 
那篇文的兩位作者認為何弢是一個建築師﹐怎可以「擔當如此重要的藝術作品評選工作」﹖
 
首先我覺得兩位作者對「藝術作品」的看法太狹義了﹐建築何嘗又不是藝術的一種﹖難道一定要「畫家」才可以去評選藝術作品﹖不畫畫的人呢﹖學者呢﹖研究畫畫人呢﹖art historian 呢﹖他們又有沒有「資格」﹖
 
相信兩位作者不敢說沒有資格吧。
 
回頭說何弢﹐其實何弢又豈只是一個建築師﹐兩位作者在批評或挑戰別人的資格時﹐為何不作一些簡單的資料搜集﹐看看何弢除了是建築師之外﹐還有些什麼資歷。
 
 
何弢五十年代曾在美國 Williams College 專修美術史﹐大學畢業後再入哈佛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的建築系唸碩士﹐至今仍是美國美術設計協會會員。
 
回港後他不單止在建築方面獲得無數獎譽﹐最令他感到驕傲和自豪的﹐就是他多年來﹐一直都熱心致力推廣藝術﹐他組織過畫展無數﹐其中「黃賓虹作品展」﹐及「畢加索 —— 親切的回憶」更是近年香港美術界的盛事。
 
翻開何弢的履歷﹐撇開他在建築方面的成就不談﹐單是美術方面﹐他也有甚多的貢獻﹐例如﹕
 
1.    1965 年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香港大學及香港理工學院首次教授大學程度之基本設計。
2.    1975-1978 年被委任為中文大學的藝術實踐的學位考試委員。
3.    19733月及197612月被德國聯邦政府邀請研究近代德國版畫藝術﹐包爾侯斯藝術院 ( The Bauhaus) 及德國表現主義。
4.    1981 — 現在﹐香港藝術館聘為名譽顧間。
5.    1982 — 現在﹐香港大學藝術系聘為名譽講師。
6.    1969 年起﹐為香港藝術中心三個創辦人之一。
7.    1982 — 現在﹐任香港理工學院設計系顧問委員會委員。
8.    1981 — 現在﹐任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
9.    1972 年起﹐為香港藝術中心﹐市政局藝術節及香港大學組織超過二十五個展覽會。
10.  1982 — 現在﹐任香港雕刻家協會顧問。
11.  香港視覺藝術協會顧問。
12.  1982 年底創辦 Vision 建築藝術雜誌。
 
此外在學術方面﹐有關美術的著作何弢也寫過不少:
 
1.  〈中國畫與塞尚 (Paul Cezanne)一個比較〉
2.  〈一些有關藝術理論與技術的構想〉— 1968
3.  〈今日德國的版畫 (1907 年至 1973 年藝術發展的短述)
4.  〈黃賓虹的藝術〉
5.  〈畢加索及其藝術的新領域〉
6.  〈尋索亂中有理〉 — 1983 年在《Vision 8》出版
 
我本人來說﹐對何弢已從小時候的欣賞、崇拜﹐變成現在的尊敬﹐我們這個城市實在需要多些像何弢這樣真正豊富我們文化生活的人﹐說他評選美術沒有資格﹐在有識之士的眼中﹐似乎是《號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
 
 
相關參考﹕Tao Ho Design 網頁 (可看到他的美術作品)
                       TaoHo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