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 上海和香港的終極決戰                                                              2001 6

 
 
 
近年大批香港人北上到上海發展,前文提到的周采茨就是其中之一不過或許不應該說她到上海發展,她本來就是從上海來,現在只不過是返回她的根,而她一貫的海派作風,在它的發源地,肯定得到充份的發揮了吧?
 
 
銀鈴搖動時
其實我是有點懷念周采茨移居上海前在香港麥當奴道的家。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到朋友家總要脫鞋。
 
 
一大堆鞋子堆放在大門入口處,實在不怎雅觀,於是開始有人創造了鞋櫃這種具香港特色的傢俬,漸漸鞋櫃就變成香港每個家庭不可缺的成員。即使沒有地氈,踏上了打光亮水晶蠟的木地板,也例必要脫鞋。
 
 
周采茨的家其實沒有什麼搶眼的地方,全屋鋪奶白色地氈,她和一般香港家庭最大的分別是她沒有鞋櫃。記得當初我上她家時,一入大門就很自動自覺脫鞋,誰知道她竟大聲喝止,我們自然會客氣回應說怕弄污了她的白地氈,而她竟得意洋洋地說:「地氈本來就是給人踐踏的!」她傲慢的神情好像在嘲笑我們:看,你們這些無知的鄉下人和小家的暴發戶!
 
而我亦察覺到在歐美,拜訪別人家居的確是沒有脫鞋的習俗。在日本入屋脫鞋是一種傳統文化,他們的房屋結構間隔完全是建立於脫鞋文化這個基礎上,而我們香港則有點是半途出家兩頭唔到岸。
 
堅持客人不用脫鞋只是周小姐海派作風其中一個明顯例子,我還記得有一年聖誕節中午在她家吃火雞,發覺她在餐桌上放了一個小小的銀鈴,當她需要叫在廚房裹的傭人出來時,就搖動那個銀鈴,傭人就應鈴而出。我相信你和我都不會這樣做,但看著周釆茨煞有介事地搖動銀鈴,雖然明知是有點矯枉過正,還是覺得趣味盎然,令我很懷念她經常在家中宴客那段日子。
 
 
鞋櫃 or no 鞋櫃,that's the verdict
周采茨一直在捍衛海派這日漸失傳的一門學問,講排場、要氣派,豪氣得來要瀟灑,她是堅持到最後一分鐘。
 
上海已成為香港主要競爭對手的今天,不知現時的上海人有沒有從老一派的海派汲取到一些神髓?上海能否脫穎而出,跑贏香港,是要看它所走的路,是模仿香港、複製香港,抑或從它本身海派傳統的精神孕育出一種與香港截然不同的都市文化。
 
 
人們比較香港和上海,可能要參考很多經濟數據,但我的看法很簡單,如果上海較充裕的家庭,如香港一樣,都把鞋櫃放在玄關,那麼香港仍是執牛耳;但如果上海家庭已摒棄鞋櫃,進入他們「智慧」型住宅已不用脫鞋,那時候,香港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