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 Yuppie 的種種                                                                                                                                         1989 5
 
 
 
 
 
年紀小的時候,每個月頭我們都抱著無限的期待,去法國文化協會看報告板預告那個月選映的電影。當然,我們最期待是看到高達和杜魯福的電影,特別是《祖與占》,陸離不止一次在《中國學生周報》推許杜魯福輕盈無比的鏡頭運動,還有被她讚嘆到差不多成為 legend 的幾個珍摩露微笑的凝鏡,以及兩個男主角祖與占重逢相擁時那電光火石的半秒凝鏡。終於有一個月,我們等到了,刻在報告板上終於是《祖與占》!我已經忘記了當時我是如何的喜悅和震驚,或如何每天望穿秋水去等待上映的日子,但上映當晚我們懷著無比的虔誠,一早在那個小小的放映室霸個好位置,從小小的銀幕和杜魯福接觸的情景,我依然印象深刻,我還記得有一個朋友 Ruby 甚至帶了一個錄音機去收錄 Georges Delerue 的配樂。為了要把電影多看一次,我們在九龍的法國文化協會看完,又往香港那邊再看,當年我們從那些簡陋的聲光所得到的歡愉和滿足,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
 
 
到了今日,我可以隨時安坐家中看《祖與占》的影碟,興之所至可以用搖控快速向前、向後、慢鏡、定鏡。杜魯福那幾下有如神話般的凝鏡已經融化在這些簇新的科技玩意中,再不容易分辨出來。
 
想不到兒時最珍惜最寶貝的東西,現在已淪為我們「豐富」生活中的一項小點綴。
 
其實當年看杜魯福最重要的意義,我覺得不單是得到「精神上的食糧」,而是在我們不辭勞苦去等、去看這個行動上,是我們有那股熱誠,那顆心意、衝動和決心去實現我們所追求的東西,但現在我們似乎再也不需付出什麼努力,一切都變得那麼方便,一切都可以用錢買得到,甚至是我們年輕時的夢想和理想。
 
 
這就是 yuppie。照我自己的理解,yuppie 應該是泛指那群受過高等教育,有相當程度的修養和見識,有令人敬重的職業,以及有可觀收入的人士,他們懂得花錢,懂得享受生活。yuppie 和上一輩的有錢人或現時的暴發戶不同,我們通常覺得後兩者的所作所為市儈、老套,他們的生活方式,花錢方法在我們眼中是庸俗、粗野、缺乏教養,是我們取笑的對象。但 yuppie 不同,可能他們對賺錢同樣是不擇手段,甚至比暴發戶來得更卑鄙、奸猾,但在工作以外,由於他們的見識和修養,他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處理得無懈可擊。換句話說,yuppie 懂得有品味地去消費,他們會買積架而不是「Ben 跑」,上凱悅軒而避開富臨,Le Cadre 而不屑設計 2000,買 Yohji Yamamoto 而非 Kansai Yamamoto,聽 Robert Palmer 而絕不是 Bananarama
 
                                                  Yohji Yamamoto                                                                                                 Kansai Yamamoto
 
Yuppie 會在夏天滑水,冬天滑雪,星期天打網球,他們對酒、遊艇、古董錶、gourmet cooking 以及所有 labels 都有心得:有些愛逛畫廊、聽古典音樂、研究佛經,不過無論興趣在哪裏,他們的一切亦都可以用錢去買回來。
 
Andree Putnam 設計的椅好看?買它回來擺;David Hockney 的板畫靚?買它回來掛;Vanessa Redgrave West End 演《Orpheus Descending》得到好評如潮?飛去倫敦看。只要有錢,什麼都可以實現。Yuppie 美化了物質主義,但他們始終仍是物質的奴隸。其實到頭來,他們的一套,又不是淪為 middle class banality
 
                                                                                                                    David Hockney 郊外寫生
 
不要誤會,我並非在譴責 yuppie 花費。花費沒有不對,有錢,而又花得有品味,實不簡單,是件好事。不過有時我總覺得 yuppie 們太自我陶醉,自我恭喜,覺得自己懂的一切,都是了不起,做的一切,都是對,因而忘記了這個世界還有其他不同的價值觀。「非我族類」未必一定是錯,像我們父母輩,他們的教育程度、鑑賞能力可能比不上我們,他們大都沒有興趣和心機去鑽研「格調」為何物,然而他們能憑本身的直覺、good sense,把握時機、拚命前衝,努力賺錢養家,實現了「白手興家」這個神話,然後他們會為子女訂下計劃,省錢儲錢,供書教學,栽培下一代。就是因為有我們精打細算的父母輩,才會帶出了 yuppie 這個 generation
 
                                                                              父親在六十年代創業時應酬客戶
 
比較起來,這群無孩夫婦的 yuppie 輩,他們的生活方式,就顯得自私多了。
 
我們經常要警惕自己,千萬不要沾沾自喜,不要以為自己的一切都完美,以為這樣就已經到了人生最高境界,以為 this is the only way!我們必須看清自己的不足,要重新放遠我們的眼光,找回昔日的謙虛,學習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唯有這樣不斷的自我提醒,我們才有一線機會不會將自己變為 monster
 
                                        約1971年父母與兩個弟弟的家庭照,家居佈置是不是很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