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 黎海寧 1987                                                                                                      1987 7
 
 
                                                                                                    攝於 2012 年
 
近幾年來已很少與黎海寧來往。
 
不是因為鬧過什麼意見,也不是因為什麼性格不合。勉強要解釋,可能是由於大家的生活圈子日益不同,工作上、生意上已經令我和這個商業社會牢牢掛鈎,而黎海寧一直仍在過著她的藝術家生活。結果大家所認識的、參與的、認同的東西分別愈來愈大,疏遠似乎是必然的了。
 
                                                                                 攝於六十年代中學時期
 
其實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畢竟我們的友誼已有二十年了,人生能有幾多個二十年?特別是有幾多個從十六歲至到三十六歲的黃金二十年?也許人不可能一生一世都和同樣那幾個人交往,在不同的階段,我們會和其中某些人來往得特別頻密,然後過了一段時間,會逐漸疏遠,屆時又會有另外一些人闖入我們的生活圈子。像二十年前,我和黎海寧以及海寧的瑪利諾同學 Amy 十分老友,三人經常交換唱片,進出第一映室,後來我去了美國,她們也先後去了英國,大家一直都保持通信,從不間斷。
 
                                                                                                         與 Amy 和黎海寧攝於 1972 年
 
我從美國回來,海寧和 Amy 從英國回來之後,初時大家依然都有見面,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我和 Amy 已經很少來往,漸漸和黎海寧也變得生疏起來,一年難得見一兩次,所以最近我為了寫這篇文章,約她出來吃飯聊天,大家見到面的時候,忽然竟有一陣尷尬、陌生、不好意思的感覺。
 
其實這感覺並非第一次感受到,我記得 1976 年我剛回來香港,第一次再碰到黎海寧,大家也有那種感覺,那次我們是在麗的電視台遇上。當年我曾在麗的電視做了一段很短日子的助理編導,而海寧則是麗的的編舞主任。顯然,她並不以替《星期六晚會》編舞而感到光榮,當時她的心情我是可以理解的,她在倫敦深造了幾年現代舞理論和技巧,吸收了不少新意念,回港時一定是滿懷理想,希望能夠好好大幹一番,帶來新氣象,對香港舞蹈界有所貢獻。但在香港的文化氣候,及商業至上的社會風氣下,從事藝術創作根本就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或鼓勵,前衛始終仍是一小撮人的業餘玩意:一個藝術家要生存,就不得不從俗,作出妥協,在電視台替薛家燕編舞,實在有違當年充滿憧憬去倫敦的原意。但即使在最不利的環境下,黎海寧依然沒有停止她的藝術創作,她曾經多次一個人獨力 (亦有試過和林敏怡合作) 大會堂、藝術中心搞她自己編排的舞蹈演出,在藝術/前衛的小圈子中,她建立了自己的地位和聲望。
 
但這種無利可圖,甚至要自己掏腰包的演出,只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長期下去始終是死路一條,所以有一天,黎海寧告訴我她可能會加入一個叫城市當代舞蹈團體時,我不禁喜出望外,替她興奮不已。可是在香港一個職業性的舞蹈團可以維持下去嗎?經費從何來?
 
藝術圈中的奇蹟
CCDC (City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城市當代舞蹈團) 其實可算是香港藝術圈中的一個奇蹟,它得以成立最主要是由於創辦人曹誠淵的家族有一大筆金錢可用來做基金,解決了經濟上的問題。不過,黎海寧最開心是曹誠淵邀請她加入 CCDC 時,談到他對舞蹈、藝術、文化、團體管理等各方面的見解,和海寧本身的看法很相近,所以她毅然放棄了電視台的職位,全心全意投入去建立這香港第一個職業舞蹈團。
 
                                                                             CCDC 創辦人曹城淵 (circa 2012)
 
以後發生的已成歷史。
 
而黎海寧本身、在藝術界也奠定了她的地位,她現在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藝術總監 (Artistic Director),除了編舞、編排演出節目、負責邀請外國客座編舞之外,她本身也曾多次應邀去台灣,專誠為雲門舞集編舞,成就是不錯吧。
 
大約一年前,黎海寧打電話來,邀請我參加他們 CCDC 在黄大仙鳳凰新邨會所開幕的酒會,我去之前心中以為大概只有三數個練舞室,去到之後才發覺他們的會址原來佔了整座大樓,是由以前一所中學校址改裝而成的,裏面有辦公室、會議室、大小不同的練舞室、水吧,還有一個空間很特別的小劇場,設備之完善、齊全,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但它和灣仔那座演藝學院不同,演藝學院裝修得有如一間 museum,一座歌劇院,簡直是豪華、奢侈,像一個 showcase 多於一間學校,我和海寧都曾經懷疑,學生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下學習,又怎能培養到他們將來作為一個 performing artist 必須具備的吃苦精神和頑強鬥志?不信,請看電影《Fame》裏面那間在紐約曼哈頓市的演藝學院,是多麼殘舊!但 CCDC 的會所不同,我說它的設備完善、齊全、完全是實用、恰當、必需的你會慶幸這群舞者有如此理想的一個場地排練,但你絕不會覺得浪費或多餘。在那次酒會,我看得出黎海寧除了有一份成就感之外。還多了一份自豪和歸屬感,我想大概她再也沒有什麼抱怨了吧。
 
 
發育平均
過去幾年,每次和黎海寧碰頭差不多每次都是在公眾場合,如那次酒會,如大夥兒吃飯,如電影節,如舞蹈演出,一直都沒有機會單獨見面,聊聊天,談談心裏的話,可能是大家都忙的緣故吧。如果想得悲觀些,可能我們要講的,要傾訴的,要溝通的,在多年前都已通通講過了。人生,就是這樣?
 
終於在上兩個月,大家總算找到個藉口 (寫這篇文) 約出來見面,吃一頓飯。相信我,那頓晚飯並不富戲劇性,只是一頓很平凡、很平靜的晚飯,談的盡是些瑣碎的事,像他們舞蹈界的一些小風波,毛妹和王仁曼,The Name of the Rose,她以前那些男友現在變成怎樣,她煮飯的心得,她重返倫敦的感受,紐約的好處,Amy 的近況,以及其他類似的不著邊際的nonsense
 
                                                                                                    與黎海寧和 Amy 攝於 1991 年
 
It was an enjoyable evening nevertheless
 
從這些不著邊際的 nonsence,我看到一個更完整的黎海寧,除了她藝術家的一面之外,我還看到她「人」的一面。
 
一直以來,黎海寧給我的印象是一個 artist。可以說,黎海寧本身是發育不平均的,從小她的藝術細胞和天份特別發達,對各種藝術都十分敏感,吸收力強,但她「人」的一面,包括「做人」、「為人」、「待人處世」,就有著不少不足之處,她偏激、傲慢、主觀、倔強、善變、inconsiderate、愛憎強烈,對一切看不上眼,或達不到她水平的人和物,她都會不屑一顧,不留情亦「唔畀面」,所以很多人都不大喜歡和她交往。
 
                                                    circa 2004 年
 
不過在這個晚上,我發覺她比以前 tone down 了很多,可能是年紀大了,減少了少年人的火氣和衝動。加上人生經驗和閱歷的累積,整個人變得寬容、mellowseasoned 起來,對於看不慣、睇唔過眼的東西,我不是說她已能接受 (實際上我們是不應該接受),但起碼她已能夠和這些東西「和平共存」,多了一些容忍、forgivenessunderstanding,以及一份 humour,畢竟我們都步入中年了。我們回憶八年前去中國漫遊那段日子,她又告訴我最近她和她男朋友去墨西哥渡假的愉快經驗,我想她活到今日,有這樣的成就。有這樣多的經歷,也應該算是活得不錯吧。
 
曾經的夢想
但我們原本是想這樣的嗎?
 
我們曾經都有過夢想,在我們的夢想中,我們不知道有極限這回事,我們深信自己必然會有輝煌的成就,我們會傳世。我不用說了,但黎海寧,她可曾想到她會變成今日這樣,做一個 artistic director,然後安穩地、無憂地,知道自己可能永遠也不會傳世地過一生?
 
不。我們以前從沒有想過我們會變成今天這樣,不過,somewhere along the line,我們明白了我們的夢想,只不過是古往今來千千萬萬個夢想其中之一二,然後我們接受了我們不會傳世的事實,我們會像我們千千萬萬的祖先,勞碌的過一生,繼而死亡、湮沒,沒有人記起。
 
我不知黎海寧怎樣看,不過我想她也不再介意這一切了。
 
                            黎海寧導演室內歌劇《蕭紅》(2013 香港藝術節) ,與作曲陳慶恩及女主角鄺勵齡合照
 
其實生命的意義,不一定要從重要的命題處找,生活上一些微細、瑣碎的東西,也一樣可以帶來歡樂和安慰,因而感到生命的可愛。像有次在日本一間百貨公司突然聽到 Simon & Garfunkel 那首〈The Big Bright Green Pleasure Machine*,就像和多年老友重逢樣,開心到跟著它哼起來,又像《季節》裏面的盧宛茵和吳涴儀,in a very smallhumble & lowbrow way,她們的存在也加添了生命的意義,即使在現實中,我們有種種的不如意、沮喪和 frustration,偶爾扭開電視,看到這些女人對生活的 parody,很難不會笑出來,然後就覺得 it's all worthwhile after all
 
 
*The Big Bright Green Pleasure Machine - Simon & Garfunkel (Youtube)      同一首歌在電影《畢業生》播出的較短版本 (土豆)
   黎海寧與卡夫卡 (Metropop)
   The Big Bright Green Pleasure Machine 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