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dlebrow Establishment —— 陳冠中          1983 12 月       號 外
 
 
 
動物皆有保護性﹐其中一種動物的武器是﹕悶到你死為止。我是指  Middlebrows
 
想想鍾景輝做司儀﹐梁淑怡談傳播媒介責任﹐劉家傑講英文﹐狄娜論電影﹐何文匯主持任何節目﹔由聲線的控制至肌肉的收放至態度的認真﹐皆使我怕到躲起來。Kitsch DJ 論人生﹐我有堅強的胃壁去忍受,Camp 如關德興﹐我亦可以坐足全場﹔平庸如楊勵賢﹐我毫不介意﹔Parodist 如雷勁﹐我可能樂此不疲﹐而粗俗如黃霑﹐基本上娛樂性豐富。你永遠可以用某種怪異的角度去發掘 lowbrow 的樂趣。
 
 
Middlebrows﹗我頂佢哋唔順。
 
除了何文匯我不敢肯定外﹐我覺得梁淑怡 King sir 劉家傑甚至狄娜在現實生活裡應頗風騷﹐甚至有趣。但為什麼一要他們幹那回事﹐就唔講得笑﹐即時有料有深度起來﹐好像突然之間要向全人類有所交待﹐好像他們一放鬆自己﹐香港就會陸沉。
 
                                                                                何文匯近照
 
老實講﹐我察覺到 Middlebrows 到處蠕動已有一段日子﹐而那些區議員、市議員、草根民意代表之流﹐則十居其九﹐教育界及宗教界更是滋生 Middlebrows 的溫床。
 
 
先看一看他們的陣容﹐原諒我掛一漏萬﹕
 
● Middlebrow 哲學警句﹕有益、有建設性
● Middlebrow 老牌刊物﹕讀者文摘
● Middlebrow 接班人刊物﹕突破
● Middlebrow 電影﹕甘地傳
● Middlebrow 受落的 lowbrow 電影﹕火燒圓明園
最努力想做 middlebrow lowbrow 刊物﹕明報周刊
最努力扮 middlebrow lowbrow 藝人﹕江明荃
最努力 middlebrow 化的 lowbrow 機構﹕TVB
● Middlebrow 歌星﹕陳美齡
● Middlebrow 文化象徵﹕太空館
● Middlebrow 傳聲筒﹕純情 DJ
● Middlebrow 社會哲學家﹕蔡元雲醫生
● Middlebrow snobs 電視﹕我只睇新聞報告
● Middlebrow 進修﹕每日一字
● Middlebrow 培養所﹕港大中大
● Middlebrow 恭維﹕傑出青年選舉
● Middlebrow 熱門話題﹕1997 (港人治港部份)
一些 Middlebrow 表現﹕重檢《烈火青春》﹔提倡德育﹔反同性戀合法化﹔反對設立外圍投注站﹔新加坡外長評「香港病」﹔組團上北京表達港人意願﹔白金歌星為管絃樂團籌款﹔流行曲唱唐詩。
 
Middlebrow 當然不是指某一撮人或某些團體﹐而是富裕中產城市的其中一種文化姿態。到底香港 bourgeois 進度或者中產階級是否在擴充﹐我不知道﹐只有說﹐香港正在 middlebrowing﹐有排悶親。
 
我叫這一階段的 middlebrow 文化為自虐時期﹐特點是強逼性的「與民同樂」。
 
正如西方 populist 政客喜歡捲起白襯衫袖以示親民﹐香港冒升中的傑出 middlebrows 強逼自己「與民同樂」﹐來表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如果美國人是如幽默評論家 Russell Baker 所說 "being no brighter than anyone else is a social asset among Americans"﹐那麼香港 middlebrows 的辯證邏輯則是﹕混在群眾堆﹐以突出自己。
 
你知 TVB 星期日晚黑﹐間中就會安排直播某區或某 campaign 的遊藝大會﹐各藝員當然熱心又義務﹐好像地方行政是葉振棠一生奮鬥的對象﹐或社會服務是李龍基畢生致力所在﹐一般的煞有介事。
 
 
娛樂事業第一課﹐不要說教。但這些遊藝大會突破了﹐熱氣大放的教晦電視機旁的蟻民。
 
幸而普羅大眾有第六感﹐一見這類節目﹐不知是那個符號訊息告訴了他們﹐快另找節目。質木無文﹐是 middlebrow 文化的必然。
 
如果這類遊藝節目可以使人戒毒﹐當年又何必請姚克寫劇。禮樂教化是我國的傳統﹐水準卻從沒有今天的低﹐至少就接受者的快感而言。
 
最近更看到巧立名目的情況﹐原來叫人重視家庭生活﹐也可以成立一個委員會﹐更要命地攪了個遊藝節目去宣傳「天倫」。道類東西誰要呢?答案是﹕那些攪手自己。他們大多坐在遊藝節目觀眾席的前幾排﹐或者根本就在台上。除此外﹐派飛俾人都未必請得到。
 
但難道那些攪手們﹕AO﹐地方商人﹐壓力團體代表﹐想選傑出青年的藝人等等﹐真的喜歡看三腳貓 (指演出質素﹐不是指演出者的專業名氣) 遊藝節目?恐怕不是吧﹐他們只不過名乎其實的是 condescending 如那討厭的句子「興民同樂」。
 
 
藝術信念 —— 你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請勿勉強去攪 —— 亦可在此提醒眾友不要受 middlebrowing 歪風所惑。
 
Russell Lynes 1950 年的小書《Snobs》﹐列舉了八種新興 snobs﹐代替傳統的階級及門第 snob﹐新屎坑包括知識上的、地域上的 (我是上海人)、感官上的 (我最懂得肉體享受)、情緒上的 (我感觸比別人深)、道德上的、職業上的、政治上的 (我比你正確) …… 最後一樣是叫 "reverse"﹐搬來香港 fit 晒現在我們那群太想「與民同樂」、「為社會服務」的 middlebrows
 
有一段時期我亦是 reverse snob (among other things)﹐例如穿國貨卡基褲﹐坐天星小輪過海要坐樓下之類。現在我是否 snob 大概視乎閣下的觀察角度﹐但肯定不會是「倒轉」。
 
                                                                                           天星小輪下層票價便宜
 
但任何皮笑肉不笑的去觀看地區性或社會服務性遊藝節目者﹐則完成了 reverse snob 大任﹕與民同樂。
 
跟著是今月我的 middlebrows 最大膽的控訴﹐也與地方行政及遊藝節目有關﹐就是﹕凡說香港是文化沙漠者﹐就是破壞文化﹐使香港繼續沙漠下去的禍首。
 
現在攪地方行政 (我原則上贊成)﹐無事搵事做﹐最便宜就是攪場戲﹐收宣傳之效﹐於是各區紛紛舉辦文藝晚會之類﹐而為了自圓其說﹐多運用一個荒唐藉口 (看那些場刊)﹐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所以我們 XY 區要攪個遊藝會﹐提倡文化 …… 一、凡現在還說香港沒有文化者﹐肯定本身不熟悉香港文化圈子的努力﹐不熟文化卻偏要說文化﹐人云亦云﹐是對文化最有效 disservice(這之所以精良文化不應該符合官僚或地方首長的期待。) 二、就算香港文化水準不高﹐難道就要靠水準更低的地區性遊藝會來挽救嗎?文化講求質量而非數量﹐太多 mediocre 的文藝只會使大眾更麻木。管理上我是分權主義者﹐但文化上一個城市是頗理想的單位﹐再分為觀塘、荃灣、南區、中西區 …… 就變得荒唐。那些文藝會﹐條件所限﹐往往只請得起一些次級表演者﹐唱民歌唱不過民歌餐應﹐演趣劇演不過歡樂今宵﹐跳羽扇舞 —— 唉﹐根本沒有人想看羽扇舞﹐何必呢﹗唯一合理形式是完全由該區人士自己玩票表演﹐但攪手們又怕名氣不夠﹐失威﹐寧要二三流藝人也不要自己人。不過就算是民眾自發表演﹐城市本身還有全城性的演出機會﹐由校際音樂節至藝穗節﹐我倒覺得香港太有效地使任何 counter-culture 浮面﹐提升至城市 (而非城區) 的階段。總之﹐地區遊藝晚會可以休矣。
 
 
讓市民耳根清靜一下﹐是 middlebrows 可以做到的對文化的唯一貢獻。
 
發財立品﹐暴發城市想改形象﹐往往先自我閹割﹐middlebrows 應運而生﹐以為正經、健康、有益﹐就是一等民族超級城市的表現﹐非也﹐那只是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