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鳳虛鸞》:傳統家庭倫理喜劇 with a gay twist                                        20192月     立場新聞

 
 
香港話劇團排演的翻譯音樂劇《假鳳虛鸞》(La Cage aux Folles),它的法語及英語電影版首映時已看過,百老匯音樂劇版則始終只是得個知字。一直都知道其中一首〈 I Am What I Am〉最為人熟悉,不知為什麼未看前已估到它應該是第一幕完結前的壓軸歌,甚至想像到曲終時主角 Albin 一定會用力扯下他的假髮,掀動起全場觀眾情緒,報以熱烈掌聲。
 
 
當然我這個猜想可能是由於我曾在 YouTube 看過錄影,只是忘了卻仍留在潛意識,果然一切皆如所料,唯一分別是在我想像中唱此 show stopper 是主角第一次扯下假髮,觀眾始料不及,自然會倍感激動、亢奮,而現時這個 deja vu,在唱此曲之前,主角以至伴舞的易服藝人已多番扯下假髮,來到〈 I Am What I Am〉時已習以為常,戲劇性相應大減。可能百老匯原版已是如此安排,但假如香港話劇團稍作改動,先前幾場歌舞不扯假髮,忍到最後才來這一扯就更具震撼力了。
 
 
音樂劇版 1983 年首演時大受歡迎,曾多次在百老匯及倫敦重演,亦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十九二十世紀交替時期西方戲劇曾一度出現過不少通俗喜劇用易服/性別假裝引起誤會重重為橋段,今回《假鳳虛鸞》終於將以前吞吐遮掩的同性戀元素宣之於口,可以說為此類劇種畫上彩虹句號。其實它的作曲填詞人 Jerry Herman 之前兩部名作《Hello Dolly》和《Mame》,女主角皆屬打扮誇張、略帶eccentric的姑母姨媽類型,骨子裡其實不都是用 ”auntie” 身份去「喬裝」Drag Queen 嗎?這兩個劇場經典 Aunties如果交由男角去反串相信更會生動傳神,試想 Dolly Levi 一角由村澤群反串,和當年演此角的羅敏莊,或再先前話劇版的雷思蘭作比較,誰會更出位,更有效果?來到《假鳳虛鸞》確是一次大還原了。
 
                      〈Hello Dolly〉百老匯首演的女主角 Carol Channing                                                                       〈Mame〉百老匯首演的女主角  Angela Lansbury
 
但又不能說它是什麼「同志」、「平權」運動里程碑,極其量只是一部傳統家庭倫理喜劇 with a gay twist,未必老少,但絕對大眾咸宜,令到一群suburb 觀眾 (他們正是這台 gay 戲的目標觀眾) 離場時都為自己對劇中呈現的生活方式、無傷大雅的有味笑話,稍偏放任的服飾和家居裝置,以及連場易服歌舞等等所持的開明、開放態度而感覺良好,恭喜自己,也是此劇計算聰明之處。
 
 
今次用的方法是反其道將一個「直」家庭包裝成gay,由一個男同性戀者擔起母職而已,全劇“family value”訊息十分清晰,當中觸及老伴侶及兩代之間的感情皆非常傳統,正規,可以說是全套「直」的倫理價值觀照單全收;後母(是男又好女又好)把丈夫兒子視為己出,含辛茹苦撫養成人,不敢在未來親家面前表露身份的橋段,以前粵語片已屢見不鮮,而今回也只不過是扮姨媽,余麗珍當年更要扮女傭,還遭未來新抱奚落羞辱呢!即使阿媽晚上在夜總會易服表演也是「為咗頭家」,慈母心怎可能不 buy
 
 
以上所講是劇本,和今次的製作單位無關。是次香港話劇團的版本確能為觀眾帶來一個熱鬧晚上,眾演員皆傾力演出,當中林澤群演的易服主角自然是焦點所在,討好、搶戲(不是他刻意搶,是角色所需不能不搶)是意料中事,此角色基本上是一個caricature of a feminine gay man,亦是大眾普遍心目中的同性戀者形象,但重點是此角色未必寫實,卻未至於貶低同性戀者,林澤群只不過follow the book 作丑化(不是醜化)演繹,即使用「政治正確」尺度衡量都可以接受,最重要是觀眾看得開心過癮,而且反應正面,還奢求什麼?
 
意外驚喜是演林澤群「丈夫」的高翰文,他要面對一個十分強勢的對手,高翰文竟沒有被壓倒,而且有他的moments,多首獨唱都很有味道,是十分難得,除了中和作用,也令全劇多了一重平衡及和諧,而非林澤群一面倒的個人表演。
 
 
 
 
 
 

相關參考:I Am What I Am(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