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Book〉中的三重小眾                                                           20191                       立場新聞

 
 
剛看完〈綠簿旅友〉(Green Book),同時收到最新消息,一如坊間所料,它順利獲奧斯卡提名最佳電影及男主配角等獎項。
 
 
看此片時忽然聯想起〈月黑風高殺人夜〉(In the Heat of the Night,兩片都是講六十年代美國較開明自由北部的精英非裔人士去到當時種族歧視嚴重的南部,〈月黑〉是一名探員去查案,〈綠簿〉是鋼琴名家巡迴演奏,不同的是,〈月黑〉拍於 1967 年,當年可算是現在式,而將陳年往事翻箱的〈綠簿〉當然是屬過去式了,所以雖然兩片都觸及種族歧視問題,〈月黑〉差不多是現場同步,它首演時絕對具爭議性、逼切性和relevance,在現今事過境遷的年代,種族歧視相信依然存在,但已從明目張膽集體欺壓,變得較個案、隱晦,交來這部涉及遠古,已唔關當下一代事,政治要幾正確有幾正確的電影,呃到 like 是必然的了。
 
 
幸好電影聰明地把重心放在人與人之間相處,從認識、交流,慢慢達致彼此瞭解,接受和共融,外來的歧視變成兩人友誼、互信建立的催化劑,這一來就 subtle好多了。
 
片中的黑人鋼琴演奏家去美國中南部作八星期巡迴演奏,聘請一個白人做司機兼保鏢,主要是看中他先前在夜總會任招待/侍應時經常擺平各類紛爭,來到種族歧視的重災區,必然有用武之地,而這位鋼琴家不止膚色「有問題」,原來還是個同性戀者,在六十年代絕對是 double minority 了,甚至是 triple minority,除了膚色和性取向,他正統古典音樂的出身和背景,令他和其同族的生活方式以至文化(例如jazzbluessoul 音樂)皆格格不入,無論什麼地方基本上他都fit 不到,融不入。
 
 
片內多處強調他的sophistication來對比白人司機的市井,但未免過猶不及,大大削弱了可信性和真實性,例如這個鋼琴大師識多國語言….. 一個歌劇演唱家因職業需要,講多國語言不足為奇,但鋼琴家,據聞每天練琴時間已遠遠長過普通一份 Full Time Job,何來空閒學多國語言?而且他是去蘇聯專修鋼琴,又怎連意大利文都識?
 
另外一場戲,這個鋼琴家沒有刀叉餐具,不懂如何吃肯德基炸雞!其實「講白D」,在那個年代,可有黑人含銀鎖匙出世這回事?無論往後如何成功、富裕,年幼時必然都捱過一段低下階層的拮据日子,怎會要用手食雞時擺出一副驚惶不已的表情?使唔使咁「作」?
 
 
或許演一個「三重小眾」確有難度,曾獲最佳男配角奧斯卡的Mahershala Ali 披上表情近零冷冰冰的面孔,可以看成是此角色要長年保護自己的一種演繹方法,亦恰好與演意大利裔司機的 Viggo Mortensen 又再作一對比,當然後者hot-blooded 的傾力演出更易討好,獲男主角提名不意外。有聞沒獲奧斯卡大會垂青的 Ethan Hawke 在〈First Reformed〉也有極精湛的演出,而很多時,即使在提名階段,也需要投放大量資金去宣傳,看報導Netflix 就花了過百萬去推廣〈Roma〉結果拿到十項提名。
 
最後一提是個人偏愛的懷舊元素,〈綠簿旅友〉開場時 Viggo Mortensen 工作的夜總會竟是位於紐約市大名鼎鼎的 Copacabana,我登時眼前一亮。此類既有歌星樂隊表演,又提供紳士淑女跳舞吃晚餐的場所,無論在美國,或香港,早已式微,甚至是絕種了。即使已轉了地址多次的 Copacabana 仍在紐約營業,亦變了格,絕對不是幾十年前般 glamorous 了。
 
                                                                                                       紐約 Copacabana 夜總會
 
 
 

 
相關參考:

Green Book〉預告片(YouTube)

〈绿皮书〉(绿簿旅友)预告片(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