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來之筆山河動人                                                                        2015 年  11                        星島日報

 
 
 
內地導演賈樟柯新作《山河故人》最後一幕,踏入退休年齡獨居的女主角趙濤,帶她養的狗去城外曠野散步,初雪飄下,背景音樂漸漸再一次響起 Pet Shop Boys 的《Go West》,她隨這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流行的電子  Disco 歌曲,有點笨拙地,好像想記回年青時跳過的 Disco 步法,輕輕地、溫婉她在飄雪下再次舞動起來。
 
 
和大部分的觀眾及影評人一樣,我都被這神來之筆一幕深深感動,潛然淚下,是甚麼地方感動到我呢?我真的很難去解釋,或許是整部電影的情感凝聚到這最後一刻破堤。但即使不看前面的幾十分鐘,將這片段抽出來,放上 YouTube 獨立看,或將來甚麼向賈樟柯致敬,輯在他最精采片段其中一節,沒有前文後理,相信都一樣令人感動,是蒼涼的郊野配上 Pet Shop Boys 一首蒼涼的歌曲?是在毫無心理準備下見到趙濤忽然像似返回少年輕狂時?她究竟是悠然自得抑或無限欷歔?真的是說不出來,而且我相信每個觀眾,在這組影像都找到與自己過去某些經驗、某些情懷的銜接點,由於各自有不同的共鳴,每個觀眾的「感動」,應該都不盡相同,最終只能說導演影音的配合 Somehow 打動到我們的內心,我說 Somehow 是因為不單止影音的配合,藝術總是還有些看不見、觸不到的 Essence(是靈魂?),亦正是藝術最奇妙之處,「The whole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確是真理,也是藝術魅力之根源,不過怎去驗證?有任何一套美學理論可以驗證到那多出來的一點點嗎?
 
 
《山河故人》的內容橋段其實沒有突出之處,很多電視劇都有類似的三角關係,類似的友情、親情描寫。如果仔細回想,也不覺得《山河故人》對角色之間的感情有獨到的安排,都屬相當的「例牌」,但為甚麼有相近情節的電影、影視劇我一笑置之,唯獨《山河故人》開場不到五分鐘,仍未搞清楚是甚麼一段三角關係,已如斯觸動我?魔力在哪裏?
 
 
三個不同的畫面比例將全片明顯分為三段,分別是一九九九年(過去)、二○一四年(現在)和二○二五年(未來),但中間多了一場約在二○○六年的醫院產房戲(如果在二○一四年兩個主角生的孩子才約八歲,他的出生年份不可能是第一段的一九九九年/二○○○年吧),形式上似乎稍欠工整。第一段是內地經濟剛起飛的年代,山西一個產煤城鎮三個中學好友未婚時的三角關係,其中事業蓄勢待發剛收購了一個煤礦場的晉生 (張譯) 駕着他新買的汽車揚威,步步追逼那個女的濤兒(趙濤)表態,濤兒像一直在迴避,她是等另外那個當礦工的梁子(梁景東)?電影沒作清楚交代,最終她還是選擇了老闆而不是工人,不善表達自己的梁子受到很大打擊,憤然鎖上家門一人往外地謀生,留下收到的喜帖在屋內封塵,像這樣一段戲為甚麼觸動到我?是三個演員很平實、完全生活化、如璞玉不加修飾的演技?是賈樟柯鏡頭很安分的跟幾個演員又永遠保持一份客觀的距離,Functional 不加花巧的技法?是那個無市容可言的山西煤礦城的風貌,帶出了生活在三、四城市老百姓的生存狀態?但都解釋不到如此的演技、如此的技法,就能觸動人心(起碼我的心),藝術的確是難以捉摸的 Mystery,永遠沒有絕對。
 
 
例如電影的第三段,寫二○二五年那個礦場老闆帶他的兒子移民定居澳洲,輿論分成兩派,有人讚是全片的精髓,但我是屬另一派,我覺得先前已經很典型的情節,多少給賈樟柯對內地鄉鎮的深厚情懷救到,但一來到第三段就無所遁形,像擺放在茶几上的金庸小說就真是很典型,相比第一、二段的小節,例如趙濤在她父親開的小家電店,隨時打開陳列的微波爐就放食物入去叮熱,或者一次婚禮、一次喪禮都是同一個司儀,皆生動兼生活化,我相信第一、二段佷多影音細節我們未必接收到,但必然引起內地觀眾不少回憶和會心微笑。此外在第三段父子不和,兒子不肯用中文溝通的反叛心理,認識了教中文的張艾嘉又產生戀母情意結等等,也不統統是「預」如此?又或者在三角關係勝出的張譯,在第一段演活了那個在經濟起飛年代識得食住上的利得者,從他身上已隱約看到暴發氣燄雛形卻不乞人憎,到了這段扮老,就真是「做戲咁做」,一點生活感都沒有了。
 
 
不過說到底,如果喜歡第三段,我寫甚麼都徒然,至多是「明白但不同意」吧,就算假設大家都同意我的看法,說張艾嘉不是演得不好,她的「自然」是一種很 Studied、加工的自然,表情每一厘秒的細緻變化收放,皆在她控制之內,全無差誤,是 Meryl Streep 的演技門派,但我總覺得她在此片中自成一格,融不進賈樟柯的風格(《二十四城記》的陳沖更失敗),她有她的 Humanity,但不似趙濤那種順手拈來,渾然天成,毋須多講的 Humanity,前者我欣賞,但後者令人心痛。
 
然而即使同樣寫張艾嘉的演技不是賈樟柯一向的風格,我亦可以反過來寫成:「正好與趙濤形成對比,反有互相 Complement 之效。」,其實寫評論文章,真是可以「乜都俾你講哂」,所以最終還是看讀者本身較傾向哪個觀點和角度,但和自己品味相近的作者,他的評論/隨想總可以視為指標和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