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邊緣 (Gravity) 的二十分鐘 Showpiece                                           2013 10 月               主場新聞
 
 
 
 
 
《引力邊緣》(Gravity) 開場那差不多 20 分鐘看著 Sandra Bullock George Clooney 從輕鬆太空步行到釀成災難,對一直都著迷電影的我來說是一次夢想成真,一般觀眾或許根本沒有留意導演 Alfonso Cuaron 刻意不分鏡,20 分鐘用單一個 take 直落,遠//近推拉/zoom 鏡此起彼落 choreograph 得那麼流暢,實在嘆為觀止,真的要感謝電腦科技近年的大躍進。
 
其實電影從默片時代開始一直都有挑戰長鏡頭的極限,像希治閣遠在 1948 年拍成的電影《Rope》全片就剪輯成好像只有一個鏡頭由頭帶到尾沒有分鏡,但劇情全是局限在單一個室內展開,鏡頭移動的安排較易掌控,不似《引力邊緣》背景是無限大的外太空,鏡頭除了不時作 180 度、360 度旋轉,一推一拉更可以遠到以里數單位計,所以這 20 分鐘的流程設計千變萬化,實在非常複雜,加上演員除了要與實物,還要與其他抽象元素像 key in 的背景、模擬的道具等等作互動,難度就更高。
 
我最喜歡是這部電影的單純性——純粹記述一次個人在外太空絕境求生,90分鐘差不多是 real time 的過程,沒有加插什麼異形、怪物、奸人、陰謀 ……   全靠 pure 動作與畫面配合,以及兩個演員的星級魅力,令到觀眾屏息靜氣,像 Sandra Bullock 那幕在絕望中唸出近乎夢囈的獨白就看到我心痛,George Clooney 更大部分時間都是戴住太空面罩,但明星就是明星,開場災難未發生前短短一段輕鬆閒聊好像不費吹灰之力已盡現他角色樂觀可愛的 personality (我不知如何翻譯這字,它比「個性」包涵更廣,也更抽象)
 
 
全片出現的人物刻意減到最少,除了兩個主角,屍體只展示過兩個,Sandra Bullock 進入到其他兩個已遭損毀的太空站,也沒有見到任何死傷者,只有雜物四處漂浮,其中一枝飄浮的筆令我想起了《2001:太空漫遊》。
 
這部在 1968 年推出的太空電影鼻祖,開場不久從原始人時代一下子 cut 到去一艘太空船在太空滑行,用上華爾滋節奏的《藍色多瑙河》作背景音樂襯托,船艙內一個乘客睡著了,一支筆從他的手中溜了出來,在無重的狀態下飄浮,有如一支指揮棒,然後一個「空姐」把它拿住悄悄插回乘客的衫袋;這是我觀影以來最美妙的時刻之一,這段長達 10 多分鐘的太空旅程 (中段插入一場有對白的戲),我感覺是導演 Stanley Kubrick 對人類文明,包括科學和藝術的禮讚。
 
 
電影科技不斷在進步,1968 年的技術和當今相比確是相差很遠,但在當時如果沒有發展出相當成熟的特技,恐怕也拍不出如此不朽傑作,它推出時可能也同樣令到再早幾代的創作人對 Kubrick 所能擁有的技術羨慕不已吧,但無論在什麼年代,什麼技術,其實都能拍出傳世的作品。1958 Orson Welles 的《Touch of Evil》開場也有一個先聲奪人長達數分鐘不斷在移動沒有一刻停頓的長鏡頭,它推拉設計之精妙即使不敢說後無來者,也絕對可以用鬼斧神工去形容,而它更是真材實料全靠人手,完全沒有任何電腦加工。
 
前人的功績、建樹,相信影迷都會銘記的。
 
 
 
 
相關參考Touch of Evil開場的經典長鏡頊 (土豆)          YouTube 的同一片段 (Youtube)
2001: 太空漫遊看那支筆在無重狀態下舞勳 …… (YouTube)          在优酷的同一片段 (优酷)
力邊緣精采片段 (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