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劇團大製作                                                                                 2013 6                             信 報
 
 
 
我一篇網絡文章的題目叫〈用支槍指住都不會看的話劇〉,其實是套用了最近和陸離通電話時她說的一句話,那部用支槍指住她都不會看的劇是中英劇團的《孤星淚》。她如此決絕令到我也不禁反省,我為什麼要看《孤星淚》呢?我想大概是渴望享受一次大劇團大製作帶來的享受吧。
 
 
中英劇團和香港話劇團應該算是香港最具規模最有名望的兩大劇團了,以我的理解它們肯定有足夠的資源去製作成本高的大型劇目,而《孤星淚》不正是大時代背景的史詩嗎?
 
場刊導演說它是採用了「貧窮劇場」的形式,也確是形式而已,如此的製作肯定投放了不少金錢,舞台中央建立了一個除了可以作 360 度旋轉的大 block 之外,更可以左右伸展、升高拉低各種精巧結構,轉到不同的角度就展現出不同的場景,可能這是舞台設計其中一個基本/熱門的模式吧,中英以前的演出(是《威尼斯商人》嗎?)也見過類似的大 block 在台中。但陸離的直覺沒錯,除了製作雖無甚驚喜但尚算可觀之外,這個劇即使不至於不看也罷,也確實屬不看也沒有損失,其實中英以前已演過此劇了,為什麼又再拿它來重演?值得嗎?
 
 
首先這類改編自小說的話劇,因為它原身並非為劇場形式而寫,搬上舞台往往流於平面,流水賬式純粹作交代情節,既無發散亦無凝聚,我沒有讀過雨果的《悲慘世界》(現今有誰會讀過?)但如果用現時這個劇本去推想原著的水平,就真的不敢恭維,似乎所有的「社會黑暗」、「悲慘世界」都不外是收養皓雪那對夫婦作的惡,而劇情更離奇地巧合到幾個主角在茫茫人海中竟會偏偏多次都給這對邪惡夫婦碰上,遭他們陷害,另外劇本過分側重主角尚華桑對皓雪母女的照顧那段較殺食的苦情戲,就把他與督察沙維的對立所顯現的兩種人生哲理,和其他情節一樣,通通放在輸送帶上匆忙作表面交待,但求觀眾得個知字就算是交到差。
 
 
此劇在風格上的處理也頗奇突,或可以用 eclectic 來形容,幾個主要角色是用傳統一本正經的方式去演繹,可能導演怕過分嚴肅,便讓那對邪惡夫婦盡情誇張及小丑化去製造些沒必要的滑稽,更奇怪的是這部基本上是寫實的劇,其中一場竟由一個演員去扮一隻會唸對白的馬!同一個演員後來又反串演修女!中英顯然不乏演員,要由男演員去反串,可以看出他們是多麽急渴求一些搞笑效果,即使是與其他的場面是何等的不協調也要孤注一擲!又或者中英真的很欠缺女演員,要不然怎樣解釋將皓雪母女兩個角色都交由胡麗英一人去演?胡麗英演母親尚可以,但還要她兼演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舞台雖然沒有特寫鏡頭,但怎說都是十分勉強。
 
 
其實如果導演擔心這部劇「悶」,又何必再拿來排?既然選演了,就要接受它本來就是悶,鋌而走險在一些細微的地方加插一些鬧劇元素試圖補飛恐怕也沒可能活化這頭恐龍。
 
 
 
 
同樣是開季劇香港話劇團演契訶夫的《櫻桃園》,也是大製作,背景是十九世紀末的俄國,正好給布景及服裝設計一次大展身手的機會,今次這個「大製作」的重點主要是落在演員身上,契訶夫的劇作全部是人物眾多,而且大小角色個個有戲,確是需要足夠具實力和經驗的演員來一次有默契、互相補足的群體演出才表現出契訶夫戲劇的神髓。確實是一次讓香港話劇團展示人材濟濟,大團風範的機會。契訶夫的四大劇作中,我個人覺得《海鷗》和《三姊妹》絕對可以用「偉大」來形容,這兩部劇都看似沒有主線(現實生活會有「主線」嗎?),也好像缺乏清晰的發展方向,但到完場時卻又能令觀眾感受到先前很多好像無相關的小節最終凝聚起來的那份沉重感。
 
 
這樣的劇,由一些職業水準未夠班的劇團排出來很容易失控會變成一盆散沙。相比之下契訶夫最後的作品《櫻桃園》就較易處理,它有一條相當明確的主線,就是舊社會階級的交替和取代,劇中沒落的地主最終都逃不出遭時代巨輪淘汰的命運,要將莊園賣給從農奴翻身的中產新貴,如果要我挑骨頭,我認為《櫻桃園》劇本的結構尚未夠散,未能充分顯示契訶夫處理「散」的造詣,所以如果看完有點意猶未盡也錯不在香港話劇團
 
                                                                                                       契訶夫《三姊妹》複雜的場面調度
 
今次的版本保持了該團一貫四平八穩,中規中矩的水準,唯一挑剔是女主角彭杏英的造型怎會我聯想到胡美儀,自然亦聯想到胡美儀的廣東味,這一聯想就與劇中的俄國背景又進一步扯遠了。
 
 
 
 
 
相關參考: 《孤星淚》promo (YouTube)
           
            《櫻桃園promo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