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Time!                                                                                                    2013 9                       主場新聞

 

 

 
風車草劇團的暑假壓軸翻譯音樂劇《Q 畸大道》 (avenue Q) ,是屬於那類 feel good ,感覺良好的劇種,看完總會令到觀眾多多少少覺得世界原來是多美好,以及對自己的人生重拾信心和希望諸餘此類,用上「諸如此類」看來似是挖苦,像負面批評的前奏,其實又不盡然,因為無論怎看,這個演出幾乎全部都做對了;原創的歌曲容易入耳,本身已甚討好,配上中文的歌詞也順暢,而眾演員的歌藝皆有水準,音樂劇「音樂」的部份已達標,剩下的「劇」,就說它的製作吧,亦相當可觀,像那幢360度旋轉的佈景,除了成本不菲之外,難得營造出劇中紐約市那些破舊區的氣息,可以看到風車草是認真及有本身一套準則。
 
演員方面,其中好幾個除了唱跳之餘,更要兼顧套在手中的布偶公仔,既有新鮮感亦討人喜愛,主角湯駿業身演出,把自己的 energy level 推到一個新高,是一次閃亮的個人發揮,其他演員除了各具特色,表現也都算出色,但不是知是否出於對湯駿業的「禮讓」,硬是感到氣場仍不足夠,支援不到湯俊業的重拳,是有點美中不足。
 
 
但確要讚此劇在處理「感覺良好」,及討好觀眾時總能適可而止,沒有超越警界線,沒有像現時很多本地演出機關算盡去窩觀眾的心,是對劇本及對自己劇團水準信心的表現。它的笑位我笑了,它的感覺良好位我也感覺良好了,但,當一切看來都沒得挑剔時,不知為甚麼我仍然感到有所不足,沒法真正投入,舞台上發生的一切都好像和我隔了一重。
 
 
一層一層的剝,去到最後會有甚麼?難道《Q 畸大道》正就是一個洋?我真的不敢肯定。
 
差不多和《Q 畸大道》同步上演,糊塗戲班的《二人證據》場刋說是改編自匈牙利的著名小說,從另一媒體改篇成舞台劇,其工程遠比翻譯一部外語劇更為艱鉅,也更冒險,班主陳文剛捨易取難,很令我佩服其抱負和野心,此劇既不搞笑又不窩心,背景是五十年代的匈牙利,刻劃極權統治下種種的人性扭曲和人心磨滅,要生存往往就要做行屍走肉,這樣的題材是很明顯有政治寓意,但肯定不是本地一般觀眾那杯茶,拿它來演確是更要具無比勇氣(包括道德上及票房上),也可以看出這個劇團對推廣較冷門劇種的熱忱,難得是在製作方面絕不妥協,為觀眾帶來一次簇新的賞劇經驗。
 
 
像全劇的演員均戴上面具,對比劇中的時代背景,其象徵意味不言而喻,看著一個個幾乎沒有表情的面孔,全靠肢體語言去表達角色的內心世界,感受很奇特。投射在舞台背幕的沙畫也運作得恰當,沒有喧賓奪主之餘,又帶出平時舞台燈光佈景營造不出的氣氛;同樣可以作 360 度旋轉舞台中央的搭景,它抽象,強調線條形體的結構,成本肯定比寫實的《Q 時大道》低,但卻更「風格」化,亦更具餘韻。
 
 
最奇怪的是我曾在這博客寫過最近看了匈牙利導演 Béla Tarr 電影,雖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媒體,但不知怎的視覺上竟會如此相近, Béla Tarr 黑白鏡頭下蒼涼、荒蕪的小鎮,在《二人證據》的舞台上找到近似的風格。我一向很怕看 Béla Tarr 電影其中一個原因是它電影的選角幾乎從沒有一個靚人,不是老就是醜,想不到《二人證據》的演員戴上那些有點變形的面具,竟又看到 Béla Tarr 選角的影子。
 
Bela Tarr 電影的視覺風格 (都靈之馬)
 
《二人證據》的創作團隊有沒有參考過 Béla Tarr 的電影,抑或是一次奇妙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