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前傳    20098     號外

 

 

 

  

在眾多國內電視連續劇,我選買了〈傾城之戀〉,原因當然只得一個。

 

但買回來拆開盒子後又吃了一驚,原著只有那幾十頁,連中篇都未必算得上,怎可能變為三十六集的長篇劇?

 

看第一集不到幾分鐘,疑團已解開了 ── 我們率先看到的白流蘇仍未結婚 (我指是她的第一段婚姻,不是和范柳原),離婚當然仍遙遙無期,在這部電視劇白流蘇和范柳原過了二十多集仍未去到相親相遇那個飯局,於是頭二十多集基本上可以稱之為〈傾城前傳〉。

 

這些我都不介意接受,因為張愛玲原著沒有交待或觸及的那些空白,確實可以任由他人,包括我們自己創作發揮,作為張迷,傾城迷,多些范白的資料,那怕是怎樣得來,總是聊勝於無,看〈紅樓夢〉,很少人可以忍得住只看前八十回吧!

 

於是我們目睹了白流蘇當初如何嫁入豪門,以及婚後她和丈夫有如暴風雨的關係,大大小小的冷戰熱戰,還有她那個「老爺」,還有老爺身邊的小姨娘、大姨娘,她丈夫一連串的婚外情,及後來她如何沉著應付丈夫娶回來的妾侍等等等等。

 

那邊的范柳原也好不熱鬧,在這個版本他財富的來源是一筆巨額遺產,而這筆遺產還要他幾經艱苦打官司爭取回來,為了贏這場官司他甚至遠赴英倫冒生命危險去尋找他的出生證明。(身處倫敦那幾場戲,為方便觀眾不會搞錯,竟通街都掛滿了英國國旗以茲識別!) 在千辛萬苦拿到遺產之前,編劇更安排范柳原充當苦力、酒吧侍應,吃盡苦頭,還慘被人逼害。幸好對張迷、傾城迷來說,我們不能不有點慶幸,編導與此同時又替我們交待范與印度「薩黑荑妮公主」相識之緣由以及他如何與徐先生結成好友的經過,至於其他無中生有的人物,包括給范加插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愛,這一切有沒有必要?在我個人來說,還勉強可以接受。

 

但可能為了填滿三十六集,添加的「創作」確實是喧賓奪主了;那些前菜小菜流蘇那邊來十小碟,范柳那邊來八小碟,已吃到我們差不多沒法再留肚子給張愛玲原本那碟主菜。經過了超過二十多集的「交待」後,張愛玲總算終於被擺上枱了,那時確是有眾裡覓他千百度的感覺,以為從此就會根據原著的情節接下去,坐直通車直達終站,誰不知又是那回事。似乎這部電視劇的編導的創意已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新的情節仍不斷在加,反而張愛玲原本的安排 (包括她的對白!) 竟不斷在減!

 

這回已超越了我可以容忍的極限!試想如果高鶚在「紅樓夢」前八十回不斷加加減減,紅迷會是何等的痛苦!最要命那些添加又是如此的莫名其妙,甚至與原著精神背道而馳!既然男女主角在劇集播了一半以上才碰頭,也是時候好讓他們快點去香港了;淺水灣酒店會以一個甚麼模樣出現,我也很想先睹為快!但這一切還要等,編劇竟鏡頭一轉又花上幾集去寫兩個男女主角各自「忽然愛國」:范柳原在上海一間舞廳 (又是百樂門?)拯救了一個喬裝舞女的游擊隊隊長,跟著與她發展了一段像霧像花的感情,為了她,范甚至一度考慮放棄事業,參加游擊行列與她並肩作戰!而白流蘇也不甘示弱,和她妹妹寶絡進駐「地下醫院」當了一段時間全職護士,照顧抗日的八路軍!

 

很慶幸因為始終還有張愛玲原著以香港為背景的戲肉。(或已變成尾巴?),於是兩位主角的「愛國心」就不得不被擱置,二人重新上路,再次穿上真正屬於他們的「戰衣」 ── 西裝和褀袍去香港,匆匆在劇中最後幾集把小說演完。可惜不知何故張愛玲原裝很多張迷可以隨口背得出的精警對白不是刪就是改了,原因可能正是它們太「精警」了,和之前自行創作劇本不協調,於是唯有犧牲原著,索性一氣呵成平凡到底,統一這電視版本的「言情劇」格局。

 

還有奇怪的是.電視版加插的情節很多都說不通,有些與主角的性格完全不符 (如上述的「忽然愛國」),又有些與史實不符:流蘇妹妹寶絡整天聽收音機播放的那幾首時代曲在劇中那個年代是否已經灌錄我真的存疑,例如「花樣年華」在 1939 / 40 已經風行了嗎?就像我看杜國威一些懷舊話劇看到女主角在四十年代梳「馬尾」跳 cha cha 一樣,令我渾身不舒服。連我母親也提出,劇中的上海已淪陷了好一段日子,怎無端端又有一個人山人海的集體「走難潮」?連流蘇那幾個平日幾乎足不出戶的兄嫂們也加入逃難行列?

 

至於白流蘇到了香港之後,她應該幾乎是無時無刻不在盤算在沒有籌碼的情況下她怎去贏取這最後機會,把范柳原銬上婚姻枷鎖,因而和范柳原展開一連串的心理拉据戰,這才是全書最精彩的地方!在書中她幾時有流露過母愛甚至籠統的「人類愛心」?所以這電視劇怎可能在兵荒馬亂之際加插她收養了一雙孤兒小姊妹?

 

原著中最後他們的婚姻,是不得不如此,是環境、戰爭幫到白流蘇最終達標,和這部劇最終排除炮火萬難,范白二人熱烈擁抱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可真完全是兩碼子事了。

 

劇中的演員除了男主角黃覺 (在電影<長恨歌>演女主角最後一個情人),其餘我都不認識,把他們的名字列出來,相信讀者也記不了,不過國內演員大都極具水準。當年周潤發的范柳原在記憶中嬉皮笑臉比例很重,雖然原著沒有仔細交待他的過去,但我總覺得黃覺在優雅的表面下隱藏的一份草莽江湖味,可能更接近張愛玲的原意,劇中的白流蘇也演得很出色,把角色外看柔弱、內心堅強 (當然白流蘇的複雜度其實遠遠不止這八個字,但畢竟我們只是看電視) 的性格掌握得恰到好處,其中一場戲,也是加添的情節中比較出色的,講她沒面子重返夫家,娘家又容不下她,坐在三輪車上兩頭唔到岸,那種走投無路的困境,正因她簡約收歛的表情,更叫人感到心酸,至於演其他角色的那群「老戲骨」不多說了,「老戲骨」一向不就是演技的保證?

 

無論怎樣,我確是把這三十六集 melodrama 全數煲完,而且沒有任何後悔,有時迷張愛玲是可以去到一個不可理喻的地步,所以要怪就只能怪張愛玲了。

 

相關參考﹕ 國內電視劇 <傾城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