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開腔 新說輪流傳       20063      號外

 

 

 

 

電視劇《輪流傳》廿五年前被 TVB 腰斬之後﹐

一直備受小眾人士津津樂道﹐薪火相傳﹐

不知不覺已被認定為公仔箱神話﹐

如今 TVB 把這套未完成的劇集製成 VCD 出售﹐令它重見天日﹐

對不少人來說是天大喜訊﹐一個遲來了的春天﹐

終於有一個機會可以客觀地衡量它的成敗得失。

 

始終是森森惹的事端

《輪流傳》首播時﹐我曾在《號外》寫過一些有關的點滴﹐現在重讀﹐最令我汗顏和內疚﹐是我當年對森森不留情的踐踏﹐我想可能在我年輕的日子﹐太祟尚「名牌」了﹐於是對出身於「歡樂今宵」的森森﹐自然不放在眼內﹐甚至莫須有地嗤之以鼻﹐如今重看《輪流傳》﹐發覺原來是森森演得最自然﹐最似生活。恐怕我要收回以前對她的苛責﹐而這個遲來的道歉也委實是太遲了。話雖如此﹐我重看這套劇的時候﹐和其餘四位女主角一比﹐我始終覺得森森和她們有點格格不入﹐好像個天外來客·誤闖入一個封閉﹐謝絕探訪的世界﹐畢竟她真的不是甘國亮筆觸下﹐鏡頭下的女人﹐無論她是如何努力溶入﹐她始終是「外人」﹐甘生的世界無處可以容她。

 

演出香港味

我當年用我那篇文章一半的篇幅去寫解文意 (李司棋) 的海派上海家庭﹐而忽視了和它形成強列對比的另一個家庭﹐其實也是名牌心理作祟﹐黃影霞 (鄭裕玲) 的家庭和他們的鄰居﹐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香港的成長﹐也一樣重要和具代表性﹐而《輪流傳》亦把這個低下階層的眾生相描寫得絲絲入扣﹐戲味濃郁﹐每個演員、配角都看得出是把心交出去演繹﹐特別是李香琴﹐我們童年時確是見過不少像她那樣捱窮捱到脾氣暴躁的婦人﹐令我們又一次重溫到香港發展過程所經歷的種種艱苦﹐辛酸﹐和艱辛時特別閃耀的人性光輝。

 

年代超時空要塞

沙石不是沒有﹐《輪流傳》當年出街﹐以至後來的流傳﹐都標榜它的考證功夫做得一絲不苟﹐我們也確看得出製作人花的心機﹐但依然有不少時代失誤漏了眼 (耳﹖) ﹐這個劇開場寫明是 1957 年﹐我看到的頭幾集應該是去到 1958 年夏天﹐但 195960 年才推出的《野玫瑰之戀》竟會在劇中提早一年在戲院上映﹗60 年代才出現的歌曲如“MOON RIVER”“SEAL WITH A KISS” BEACH BOYS 流行曲﹐又怎會成為配樂和在 58 年的 PARTY 中播出 ﹖而森森和石修竟在 60 / 61 年討論 BEATLES 的得失﹐已超越我可以容忍的程度。但即使如此﹐《輪流傳》確是勾起了我們老一代人的集體回憶﹐但對年輕一族來說﹐他們可會有心機看嗎 ﹖會有共鳴嗎

 

但願如此。

 

 

輪流傳聯想兩則          19809      號外 

 
解文意的家庭
  
 
毫無疑問﹐甘國亮是一個 stylist﹐他說故事時注重的不是緊凑的情節或逼人的劇力﹐所以當我看到不少娛樂版記者 / 讀者「評」「輪流傳」﹐說它劇情鬆散時﹐不禁啼笑皆非﹐為甚麼他們硬要把「劇力萬鈞」當做長劇的定義﹖好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所謂高潮起伏就是優點﹐片段式﹐較鬆散的拍法就是敗筆﹖這究竟是甚麼人訂下的金科玉律﹖假如我們能夠接受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一個方法拍長劇﹐假如我們發覺到看長劇不一定是為追劇情﹐還可以很舒服地去欣賞一些別人的生活方式﹐一些時代的細節﹐一些人與人之閒的微妙關係時﹐我們很容易就會愛上「輪流傳」。 
 
起碼它的 approach 比起以前的長劇是煥然一新。麗的的長劇擺出一個爛仔格﹐李添勝監製的則充滿三姑六婆 sensibility﹐而且無論他們拍甚麼背景﹐人物﹐他們的觀點與角度始終是爛仔和八婆。甘國亮嘗試站在一個較高的層面去處理長劇﹐姑勿論他本身能否站得穩﹐普羅大眾能否接受﹐單是這個嘗試已令人十分興奮﹐起碼﹐兩個電視台都從未試過塑造像解文意這樣的家庭。 
 
大家庭不是沒有拍過﹐麗的以前就拍過一部「追族」﹐講大家庭的糾紛。那部戲的成績如何﹐我曾經在號外第廿一期談過﹐簡單說句﹐全劇令人笑不可仰。無線翡翠劇場每一部長篇劇裹面亦一定有些富貴人家﹐他們家中的陳設必然是極盡豪華﹐可以說是北歐傢私的總匯。家庭各成員的衣著﹐感謝那些時裝公司的贊助﹐亦說得上得體大方﹐就算他們的行為﹐也算符合了一般人心目中大家庭的風範﹐例如每天早餐都是用刀叉吃火腿煎蛋﹐這些也許就是所謂的 glamourization吧﹖ 
 
但是我總覺得這些電視上的富貴人家有點不對勁﹐他們除了在物質上﹐因為得到財雄勢大的電視台支撐﹐可以奢侈一番之外﹐他們的思想感情﹐言行舉止﹐口味愛惡﹐和普通的中等人家有何分別﹖換句話說﹐他們只不過是經過包裝的普通人。但我自己覺得大家庭﹐至少用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大家庭應該是很 fascinating 
 
而「輪流傳」裏面﹐解文意 (李司棋) 的家庭就是這樣 fascinating。甘國亮明白到大家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神秘和不可捉摸﹔大家庭的成員往往築起一道圍牆﹐把自己和「外人」隔離﹐他們往往有本身一套私人語言﹐一列系符號﹐是外人所難以明瞭﹐我們只能在牆外遠眺﹐靜靜觀看一些我們只是一知半解的活動。 
 
如果從電影中找例子﹐第昔加晚期的作品「芬氏花園」(當明尼仙達和漢密保加主演﹐兩個主角靚到暈﹐Tommy Dorsey 一首 I'm Getting Sentimental Over You 被運用得令人如痴如醉。) 以及梅維爾的早期作品「天才兒童」(Jean Cocteau 編劇﹐Edouard Dermithe 主演﹐你應該知道﹐在 John Travolta

上一篇:2006 大汗推拿 — 在珠江三角洲的 Gloria

下一篇:2007 《穿紅靴的貓》高世章給我的 Bo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