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高女人,經典重現                                                                                   2014 8                        

 

 

 

 

香港話劇團演美國劇作家 Edward Albe 贏普立茲獎的作品《三個高女人》(Three Tall Women),實在值得表揚,這樣的劇可以說是票房毒藥,如果沒有資金充裕的團體「犠牲小我」肯拿來公演,香港觀眾就肯定無緣看到。它第一幕以「寫實」為基調,一個九十二歲的獨居老婦由一個五十二歲的私家看護照顧其日常起居,劇本的切入點是從一個二十六歲的女律師到訪跟進老婦生活安排開始(劇中三人都沒有名字,就在此簡單以老中青來稱呼),從對話中約略知道老婦家境充裕,曾經有她多姿多采的人生,但生命到了九十二歲,剩下只有老年帶來的痛苦和無助,尊嚴一步步被摧毀,以前的至親好友已差不多無一生存,剩下她失憶、失禁,胡言亂語,身體不聽指使,舉止失禮,性情變到古怪暴躁,不可理喻 …… 這一幕道盡生命到苟延殘喘時有如惡夢般的種種可怖之處,確是十分沉重不討好兼一般人都不願面對的題材。

 

 
中青兩婦(彭杏英和陳煦莉)在這幕屬陪襯,戲份是集中於老婦(傅月美)身上,差不多是她的個人表演。先前我曾寫過對傅月作為演員的保留,入場看此劇時對她也不抱什麼期望,想不到她竟有脫胎換骨的精湛表現,不但冗長複雜的台詞記得一字不漏,更唸得流暢,徐疾自然(Albee 的台詞特別由幾個演員同時交叠唸時是很有音樂感,李國威今次的翻譯絕不失禮),最難得今次傅月美多了一種「豁了出去」的放,不再只有板有眼,而是充滿着在她過往演出從未見過(起碼對我來說)的活潑、幽默和生氣。
 
劇本厲害之處是到了第二幕,開幕時老婦已中風卧床上靠人工呼吸器延續生命,中青二婦相繼出場,以為劇情繼續之際,竟忽然「筆鋒一轉」,布景和燈光一瞬間來個大轉移,把舞台上的透視扭曲變形,單是在視覺上已超離寫實。而老婦又再活生生地出場(原來昏迷在床上那個是用人偶代替)。在這一幕中青二婦已不再是看護和律師身份,而是變成老婦在五十二歲和二十六歲時版本,面對在床上垂死的病人,三個過去的她展開如場刊陳敢權所說:…… 讓不同年齡階段的自己,就其對人生的理解和快樂的定義,不斷地作出辯論和反思 ……」,徹底將第一幕來個意想不到的解構和重組。
 
 
作為劇作家,曾於 1960 年代紅透半天的 Edward Albee 以為早已江郎才盡,想不到高峰過後在 1991 年面世的《三個高女人》證明他寶刀未老,仍顯視出非凡的構思,唯一可惜是這把寶刀在第二幕舞極都舞唔完,其實要講的要表達的如果能夠去蕪存菁,刪掉二十分鐘大同小異的對白,效果必然更令人難忘。
 
Edward Albee (1928 -  )
 
早些 Arts Options 也排演過一部不商業不主流的翻譯劇《第三波》(The Three Wave),真人真事改編,背景是六十年代美國加州一間中學,一名老師和他亠班學生共同進行了一次「極權主義形成」的實驗,由老師扮演極權者,想不到不消數天,學生的思想行為已全被操控和利用,變成一個排斥異己,再沒有個人可言的整體。
 
 
原來洗腦真的是這麼容易,特別是年青人!在這個時刻排演這部劇,我是感受到這劇團的一片苦心,儘管聲音是微弱,但難得在香港仍零星聽到些許這樣的聲音。
 
                                                                                                                       外國的版本
 
也難得導演陳桂芬給那麼多年青演員在台上表演的機會,我很高興看到演老師的鄭嘉俊成功從「白馬王子」那類角色跳出來,他在此劇揮灑自如的表現,已隱約看到一種從容、自信的大將風範,他沒有「大型劇團全職演員」這把保護傘,但有時靠自己拚搏打遊擊,與不同的劇團合作,反而是磨練一個演員成長更有效的途徑,如果鄭嘉俊加以努力,不難他日會去到潘燦良、鄧偉傑、陳文剛等「大男優」的位置的。
 
                                         鄭嘉俊排演《第三波》